李隆基繼位後,其並非無所作為。他曾下令於鄚州北部設置渤海軍,恆、定州的邊境設置恆陽軍,媯、蔚州的邊境設置懷柔軍,屯兵五萬。
乙巳,於鄚州北置渤海軍,恆、定州境置恆陽軍,媯、蔚州境置懷柔軍,屯兵五萬。(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另外,他又立妃子王氏為皇后,以后父王仁皎為太僕卿。
丙午,立妃王氏為皇后,以后父仁皎為太僕卿。仁皎,下邽人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不久,他冊立皇子許昌王李嗣直為郯王,真定王李嗣謙為郢王。
戊申,立皇子許昌王嗣直為郯王,真定王嗣謙為郢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雖然,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已死。
(壬子,公元七一二年)六月,丁未,右散騎常侍武攸暨卒,追封定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可是,太平公主的實力仍然絲毫未減。這在武則天的尊號屢有改動上可見一斑。
壬寅,上大聖天后尊號曰聖帝天后。(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是時,劉幽求、魏知古、崔湜位居宰相。
以劉幽求為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魏知古為侍中,崔湜為檢校中書令。(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隆基為了加強自己在朝中的勢力,於是起用王琚為中書侍郎。王琚早於隆基仍為太子時,已與他日夕交遊,深得隆基信任。隆基後來推薦王琚擔任詹事府司直,王琚不久升任太子中舍人。
初,河內人王琚預於王同皎之謀,亡命,傭書於江都。上之為太子也,琚還長安,選補諸暨主簿,過謝太子。琚至廷中,故徐行高視,宦者曰:「殿下在簾內。」琚曰:「何謂殿下?當今獨有太平公主耳!」太子遽召見,與語,琚曰:「韋庶人弒逆,人心不服,誅之易耳。太平公主,武后之子,凶猾無比,大臣多為之用,琚竊憂之。」太子引與同榻坐,泣曰:「主上同氣,唯有太平,言之恐傷主上之意,不言為患日深,為之柰何?」琚曰:「天子之孝,異於匹夫,當以安宗廟社稷為事。蓋主,漢昭帝之姊,自幼供養,有罪猶誅之。為天下者,豈顧小節!」太子悅曰:「君有何藝,可以與寡人遊?」琚曰:「能飛煉、詼嘲。」太子乃奏為詹事府司直,日與遊處,累遷太子中舍人;及即位,以為中書侍郎。(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劉幽求方面,他雖然位居宰相,但由於他乃隆基陣營的人,而朝中其他宰相多為太平公主的黨羽,幽求鬱鬱不得志,其於是決定與右羽林將軍張暐合謀,利用羽林軍誅除太平公主及其黨羽。
是時,宰相多太平公主之黨,劉幽求與右羽林將軍張暐謀以羽林兵誅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劉幽求令張暐向李隆基稟報,隆基最初表示同意。
使暐密言於上曰:「竇懷貞、崔湜、岑羲皆因公主得進,日夜為謀不輕。若不早圖,一旦事起,太上皇何以得安!請速誅之。臣已與幽求定計,惟俟陛下之命。」上深以為然。(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可惜的是,張暐將事情洩露了給侍御史鄧光賓。隆基大為恐懼,只好立即列出劉幽求、張暐等人的罪狀,並把幽求等人拘捕下獄。
暐洩其謀於侍御史鄧光賓,上大懼,遽列上其狀。丙辰,幽求下獄。(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隆基之所以立即把幽求等人拘捕,目的乃是要保存他們的性命。幽求最後被流放至封州,張暐則流放至峯州,光賓流放至繡州。
有司奏:「幽求等離間骨肉,罪當死。」上為言幽求有大功,不可殺。癸亥,流幽求于封州,張暐于峯州,光賓于繡州。(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崔湜過去曾經得到張說、劉幽求的協助,得以免死。
初,崔湜為襄州刺史,密與譙王重福通書,重福遺之金帶。重福敗,湜當死,張說、劉幽求營護得免。(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然而,他卻未有感恩圖報。乘著幽求被流放,他竟打算罷免張說政事,並令廣州都督周利貞把劉幽求殺害。
既而湜附太平公主,與公主謀罷說政事,以左丞分司東都。及幽求流封州,湜諷廣州都督周利貞,使殺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幸得桂州都督景城人王晙的仗義幫忙,幽求才得以保存性命。
桂州都督景城王晙知其謀,留幽求不遣。利貞屢移牒索之,晙不應,利貞以聞。湜屢逼晙,使遣幽求,幽求謂晙曰:「公拒執政而保流人,勢不能全,徒仰累耳。」固請詣廣州,晙曰:「公所坐非可絕於朋友者也。晙因公獲罪,無所恨!」竟逗遛不遣。幽求由是得免。(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隆基的形勢無疑日趨險峻。當時,竇懷貞、岑羲早在睿宗退位前已經擔任宰相。
以左御史大夫竇懷貞、戶部尚書岑羲並同中書門下三品。(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上以節愍太子之亂,岑羲有保護之功,癸丑,以羲為侍中。(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有相者謂同中書門下三品竇懷貞曰:「公有刑厄。」懷貞懼,請解官為安國寺奴;敕聽解官。乙亥,復以懷貞為左僕射兼御史大夫、平章軍國重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加上魏知古、崔湜、蕭至忠,太平公主的形勢可謂大為有利。
(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以吏部尚書蕭至忠為中書令。(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據《通鑑》所記,當時「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與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這對隆基來說絕對是一個惡夢。
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與上有隙,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文武之臣,太半附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先天二年(癸丑,公元七一三年)六月以後,太平公主開始展開更進一步的行動。其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薛稷、李晉、常元楷、李慈、李欽、李猷、賈膺福、唐晙及僧人慧範等人合謀,打算廢立李隆基。另外,她又與宮人元氏合謀,嘗試於赤箭粉中置毒,以圖毒殺李隆基。
與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晉、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卿唐晙及僧慧範等謀廢立,又與宮人元氏謀於赤箭粉中置毒進於上。晉,德良之孫也。元楷、慈數往來主第,相與結謀。(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隆基知道不可坐以待斃,他一方面以郭元振出任宰相。
六月,丙辰,以兵部尚書郭元振同中書門下三品。(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一方面聽從王琚、張說、崔日用等人的建議,積極部署,以武力誅除太平公主。
王琚言於上曰:「事迫矣,不可不速發!」左丞張說自東都遣人遺上佩刀,意欲上斷割。荊州長史崔日用入奏事,言於上曰:「太平謀逆有日,陛下往在東宮,猶為臣子,若欲討之,須用謀力。今既光臨大寶,但下一制書,誰敢不從?萬一奸宄得志,悔之何及!」上曰:「誠如卿言。直恐驚動上皇。」日用曰:「天子之孝在於安四海。若奸人得志,則社稷為墟,安在其為孝乎!」請先定北軍,後收逆黨,則不驚動上皇矣。」上以為然。以日用為吏部侍郎。(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先天二年(癸丑,公元七一三年)七月,兩派接戰的機會終於到來。魏知古告訴太平公主在是月四日作亂,公主於是令常元楷、李慈以羽林兵突入武德殿,竇懷貞、蕭至忠、岑羲等於南牙舉兵響應。
秋,七月,魏知古告公主欲以是月四日作亂,令元楷、慈以羽林兵突入武德殿,懷貞、至忠、羲等於南牙舉兵應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李隆基聞訊後,與岐王李範、薛王李業、郭元振、王毛仲、姜皎、李令問、王守一、高力士、李守德等人商討,定計誅殺太平公主及其黨羽。
上乃與岐王範、薛王業、郭元振及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皎、太僕少卿李令問、尚乘奉御王守一、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定計誅之。皎,謨之曾孫;令問,靖弟客師之孫;守一,仁皎之子;力士,潘州人也。(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這裡,有些人值得一提。王守一乃王皇后的兄長,王仁皎的兒子。姜皎的外甥即是後來的權相李林甫。至於高力士,他可謂唐玄宗一生寵信的宦官。當然,力士對玄宗亦極為忠心(肅宗即位後,有一次,高力士為了保存玄宗的面子,與當時權傾朝野的另一宦官李輔國作對)。
在王毛仲等人陪同下,李隆基自武德殿入虔化門,召常元楷、李慈入內,加以斬殺。
甲子,上因王毛仲取閑廐馬及兵三百餘人,自武德殿入虔化門,召元楷、慈,先斬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不久,李猷、賈膺福被擒,蕭至忠、岑羲被逮捕。四人皆被斬。
擒膺福、猷於內客省以出,執至忠、羲於朝堂,皆斬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隆基的行動令得太平公主的黨羽之一竇懷貞極為恐慌,他逃入溝中,自縊身亡。
懷貞逃入溝中,自縊死,戮其屍,改姓曰毒。(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儘管隆基不願驚動父親,太上皇李旦還是知道了隆基的行動。觀乎李旦的反應,他是支持兒子的行動的。
上皇聞變,登承天門樓。郭元振奏,皇帝前奉誥誅竇懷貞等,無他也。上尋至樓上,上皇乃下誥罪狀懷貞等,因赦天下,惟逆人親黨不赦。(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太平公主的黨羽一個接一個被殺。薛稷亦被賜死獄中。
薛稷賜死於萬年獄。(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太平公主見勢情不對,於是只好「逃入山寺」。三日後離開,被隆基賜死於家中。公主諸子及其黨羽死者數十人。
太平公主逃入山寺,三日乃出,賜死於家,公主諸子及黨與死者數十人。(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
太平公主之禍亂至此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