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授三年(壬辰,公元六九二年)一月,武后用李游道為冬官尚書、同平章事。
庚辰,司刑卿、檢校陝州刺史李游道為冬官尚書、同平章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五)
二月,武后授袁智弘同平章事。
戊午,以秋官尚書袁智弘同平章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五)
如意元年(壬辰,公元六九二年)八月,武后改以武承嗣為特進,削弱其在中央之權力。另外,她又任命武攸寧為冬官尚書,楊執柔為地官尚書,並罷政事。
秋,八月,戊寅,以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三品武承嗣為特進,納言武攸寧為冬官尚書,夏官尚書、同平章事楊執柔為地官尚書,並罷政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五)
武后以崔元綜為鸞臺侍郎,李昭德為鳳閣侍郎,姚璹為文昌左丞,李元素為文昌右丞,與崔神基並同平章事。
以秋官侍郎新鄭崔元綜為鸞臺侍郎,夏官侍郎李昭德為鳳閣侍郎,檢校天官侍郎姚璹為文昌左丞,檢校地官侍郎李元素為文昌右丞,與司賓卿崔神基並同平章事。璹,思廉之孫;元素,敬玄之弟也。(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五)
有一王璿,原為營繕大匠,其被任用為夏官尚書、同平章事。
辛巳,以營繕大匠王璿為夏官尚書、同平章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五)
然而,到了長壽元年年底,李游道、王璿、袁智弘、崔神基、李元素、孔思元、任令輝竟被王弘義陷害,流放嶺南。
癸丑,同平章事李游道、王璿、袁智弘、崔神基、李元素、春官侍郎孔思元、益州長史任令輝,皆為王弘義所陷,流嶺南。(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五)
於是,只有武承嗣、武攸寧、楊執柔、崔元綜、李昭德、姚璹,尚在中央為官。
同年,來子珣流放愛州,不久逝世。
左羽林中郎將來子珣坐事流愛州,尋卒。(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五)
關於姚璹,其曾於長壽二年(癸巳,公元六九三年)奏請令宰相撰寫《時政記》,月送史館,武后從其議。
戊申,姚璹奏請令宰相撰《時政記》,月送史館;從之。《時政記》自此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五)
對於睿宗的兒子們,武后降低其地位。
臘月,丁卯,降皇孫成器為壽春王,恆王成義為衡陽王,楚王隆基為臨淄王,衛王隆范為巴陵王,趙王隆業為彭城王,皆睿宗之子也。(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五)
取而代之的,是武后的姪兒,即武承嗣、武三思之地位日隆。
正月,壬辰朔,太后享萬象神宮,以魏王承嗣為亞獻,梁王三思為終獻。太后自制神宮樂,用舞者九百人。(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五)
長壽二年一月,武后以婁師德同平章事。
春,一月,庚子,以夏官侍郎婁師德同平章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五)
師德為人寬厚,不記舊怨。李昭德曾怒罵師德為「田舍夫」,師德不但沒有發怒,反而幽默地說「師德不為田舍夫,誰當為之!」。
師德寬厚清慎,犯而不校。與李昭德俱入朝,師德體肥行緩,昭德屢待之不至,怒罵曰:「田舍夫!」師德徐笑曰:「師德不為田舍夫,誰當為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五)
由師德與弟弟的一段對話,我們更能見出師德之能忍辱負重。
其弟除代州刺史,將行,師德謂曰:「吾備位宰相,汝復為州牧,榮寵過盛,人所疾也,將何以自免?」弟長跪曰:「自今雖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為兄憂。」師德愀然曰:「此所以為吾憂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乾,當笑而受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五)
有一蘇幹,被來俊臣誣陷曾與琅邪王沖通謀,被殺。
來俊臣誣冬官尚書蘇幹,云在魏州與琅邪王沖通謀,夏,四月,乙未,殺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五)
長壽二年年底,武后又重用了韋巨源、陸元方等人。
辛丑,以文昌左丞、同平章事姚璹為司賓卿,罷政事;以司賓卿萬年豆盧欽望為內史,文昌左丞韋巨源同平章事,秋官侍郎吳人陸元方為鸞台侍郎、同平章事。巨源,孝寬之玄孫也。(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五)
至於崔元綜,其後來坐事流放振州。
(延載元年,公元六九四年)戊寅,鸞台侍郎、同平章事崔元綜坐事流振州。(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