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五十八、李賢被廢

李弘死後,雍王李賢被立為太子。可是,到了永隆元年(庚辰,公元六八零年)八月,太子李賢旋即被廢為庶人,距李弘之死只有五年時間。

關於太子李賢被廢,我們必須由一位人物講起,此人物為明崇儼。

明崇儼,洛州偃師人。由於他擅於符咒幻術,高宗及武皇后對他極為信用,官至正諫大夫。

偃師人明崇儼,以符咒幻術為上及天后所重,官至正諫大夫。(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調露元年(己卯,公元六七九年)五月壬午,崇儼為盜所殺。高宗追查兇手,沒有結果。其只好追贈崇儼為侍中。

五月,壬午,崇儼為盜所殺,求賊,竟不得。贈崇儼侍中。(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整件事看來和太子李賢無干,實則不然。

原來太子李賢聽聞宮中傳言,知道自己乃天后之大姊韓國夫人所生,其心中漸生疑懼。

太子賢聞宮中竊議,以賢為天后姊韓國夫人所生,內自疑懼。(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明崇儼又曾說過「太子不堪承繼,英王貌類太宗」、「相王相最貴」的說話,使得武后頗有改易太子之意。太子李賢因此更不能自安。

明崇儼以厭勝之術為天后所信,嘗密稱「太子不堪承繼,英王貌類太宗」。又言「相王相最貴」。天后嘗命北門學士撰少陽正範及孝子傳以賜太子,又數作書誚讓之,太子愈不自安。(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明崇儼被殺,武后推測誰最有殺人動機,其所得之結論為:太子李賢。

及崇儼死,賊不得,天后疑太子所為。(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加上李賢為人喜歡沉迷聲色,又和趙道生有不尋常的關係。韋承慶上書進諫,李賢根本不聽(其言行和太宗廢太子李承乾極為近似)。

太子頗好聲色,與戶奴趙道生等狎昵,多賜之金帛,司議郎韋承慶上書諫,不聽。(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武后於是向高宗進言,直指太子殺害明崇儼。高宗下令薛元超、裴炎與御史大夫高智周等徹查,眾人於東宮馬坊覓得反具,亦尋得人證。人證、物證俱在,高宗雖欲赦免太子,卻不可得。

天后使人告其事。詔薛元超、裴炎與御史大夫高智周等雜鞫之,於東宮馬坊搜得皂甲數百領,以為反具;道生又款稱太子使道生殺崇儼。上素愛太子,遲回欲宥之,天后曰:「為人子懷逆謀,天地所不容;大義滅親,何可赦也!」(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結果,永隆元年八月,甲子,太子李賢被廢為庶人,予以幽禁,其黨羽皆伏誅。

甲子,廢太子賢為庶人,遣右監門中郎將令狐智通等送賢詣京師,幽於別所,黨與皆伏誅,乃焚其甲於天津橋南以示士民。承慶,思謙之子也。(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英王李哲被立為太子。

乙丑,立左衛大將軍、雍州牧英王哲為皇太子,改元,赦天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太子洗馬劉訥言曾撰《俳諧集》以獻給李賢。李賢被廢,高宗派人在李賢家中搜得《俳諧集》。高宗以劉訥言向李賢「進俳諧鄙說」,有負輔導之責,把訥言流放至振州。

太子洗馬劉訥言嘗撰《俳諧集》以獻賢,賢敗,搜得之,上怒曰:「以《六經》教人,猶恐不化,乃進俳諧鄙說,豈輔導之義邪!」流訥言於振州。(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高真行之子高政,任職太子典膳丞。李賢被廢,高宗為存仁義,把高政交給其父高真行自行處置,所謂「使自訓責」。

左衛將軍高真行之子政為太子典膳丞,事與賢連,上以付其父,使自訓責。(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不料高真行竟不顧父子情義,以佩刀刺高政之喉,真行之兄高審行又刺高政之腹,高審行之子高璿更斷高政之首。高政之屍首最後被「棄之道中」。

政入門,真行以佩刀刺其喉,真行兄戶部侍郎審行又刺其腹,真行兄子璿斷其首,棄之道中。(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高宗發現自己好心做壞事,其於是把高真行貶為睦州刺史,高審行貶為渝州刺史。

上聞之,不悅,貶真行為睦州刺史,審行為渝州刺史。(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高真行原為高士廉之子,其竟無人性至此,此一方面固是為了宣示自己一家「不與武后為敵」,但另一方面,此亦不失為其道德心不能上提之鐵證。

真行,士廉之子也。(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張大安、曹王李明等人亦被李賢之事牽連,或被外調,或被降封,或被除名。

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張大安坐阿附太子,左遷普州刺史。(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冬,十月,壬寅,蘇州刺史曹王明、沂州刺史嗣蔣王煒,皆坐故太子賢之黨,明降封零陵郡王,黔州安置;煒除名,道州安置。(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其餘大臣則逃過一劫。

其餘宮僚,上皆釋其罪,使復位,左庶子薛元超等皆舞蹈拜恩;右庶子李義琰獨引咎涕泣,時論美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二)

李賢被殺,標誌著高宗抑制武后之計畫再一次被打擊。李賢是否真的為殺害明崇儼之真兇,其是否真的為韓國夫人所生,其又是否真的近似李承乾,這一連串疑問或許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乃是李賢之任太子將為武后進一步奪取朝中之控制權帶來障礙,武后只是借故拔除「眼中釘」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