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授二年(辛卯,公元六九一年)六月,武后以格輔元為地官尚書,樂思晦、任知古並同平章事。
六月,以左肅政大夫格輔元為地官尚書,與鸞臺侍郎樂思晦、鳳閣侍郎任知古並同平章事。思晦,彥暐之子也。(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八月,武攸寧被罷為左羽林大將軍,歐陽通則被用為司禮卿兼判納言事。
八月,戊申,納言武攸寧罷為左羽林大將軍;夏官尚書歐陽通為司禮卿兼判納言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李光順、李守禮、李守義等人雖被賜姓武氏,其卻與睿宗諸子被幽閉於宮中,十餘年不得離開門庭。
義豐王光順、嗣雍王守禮、永安王守義、長信縣主等皆賜姓武氏,與睿宗諸子皆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守禮、守義,光順之弟也。(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武思文被告發曾與徐敬業通謀,其於是被武后流放嶺南,復姓徐氏。
或告地官尚書武思文初與徐敬業通謀;甲子,流思文於嶺南,復姓徐氏。(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傅遊藝曾做夢登上湛露殿,其醒來後將夢中內容告訴親屬,不料親屬竟把遊藝之言告知武后。結果,傅遊藝下獄,自殺身亡。
鸞台侍郎、同平章事傅遊藝夢登湛露殿,以語所親,所親告之;壬辰,下獄,自殺。(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在一片恐怖的氣氛中,張嘉福促使洛陽人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
先是,鳳閣舍人修武張嘉福使洛陽人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岑長倩以皇嗣(即唐睿宗)在東宮,不適合有此議,其更要求武后「切責上書者」。
文昌右相、同鳳閣鸞台三品岑長倩以皇嗣在東宮,不宜有此議,奏請切責上書者,告示令散。(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武后問格輔元的意見,輔元也認為不可。
太后又問地官尚書、同平章事格輔元,輔元固稱不可。(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結果,岑長倩、格輔元皆開罪了武承嗣。長倩被迫令西征吐蕃,未至,已被征還,下制獄。輔元則被譖毀、中傷。
由是大忤諸武意,故斥長倩令西征吐蕃,未至,征還,下制獄。承嗣又譖輔元。(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在來俊臣手上,岑長倩、格輔元、歐陽通等數十人皆被誅滅。
來俊臣又脅長倩子靈原,令引司禮卿兼判納言事歐陽通等數十人,皆云同反。通為俊臣所訊,五毒備至,終無異詞,俊臣乃詐為通款。冬,十月,己酉,長倩、輔元、通等皆坐誅。(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王慶之多次勸武后改立武承嗣為太子,武后猶豫未決。王慶之變本加厲,武后終於令鳳閣侍郎李昭德處理之,慶之最後被杖殺。
王慶之見太后,太后曰:「皇嗣我子,奈何廢之?」對曰:「『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今誰有天下,而以李氏為嗣乎!」太后諭遣之。慶之伏地,以死泣請,不去。太后乃以印紙遺之曰:「欲見我,以此示門者。」自是慶之屢求見,太后頗怒之,命鳳閣侍郎李昭德賜慶之杖。昭德引出光政門外,以示朝士曰:「此賊欲廢我皇嗣,立武承嗣!」命撲之,耳目皆血出,然後杖殺之,其黨乃散。(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其實,在武后心裡,她始終希望在日後還政給睿宗。故此,當李昭德反對立武承嗣為太子時,武后「亦以為然」
昭德因言於太后曰:「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當傳之子孫為萬代業,豈得以侄為嗣乎!自古未聞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者也!且陛下受天皇顧托,若以天下與承嗣,則天皇不血食矣。」太后亦以為然。昭德,乾祐之子也。(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武后既有此一還政之心理,日後「五王政變」的成功,自非平白無端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