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且先分述以下兩件事。
垂拱三年(丁亥,公元六八七年),嶺南俚戶李思慎等曾起事作亂,攻破安南府城,後為曹玄靜平定。
嶺南俚戶舊輸半課,交趾都護劉延祐使之全輸,俚戶不從,延祐誅其魁首。其黨李思慎等作亂,攻破安南府城,殺延祐。桂州司馬曹玄靜將兵討思慎等,斬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同年,天下發生大饑荒,山東、關內的災情尤為嚴重。
是歲,天下大饑,山東、關內尤甚。(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由這兩件事,我們基本上可見武后未稱帝前,其已面對著重重的困難。
天授元年(庚寅,公元六九零年)九月,武后革去唐之天命。其本來打算「改州為郡」,後因「陛下始革命而廢州,不祥。」一語而停止。
敕改州為郡;或謂太后曰:「陛下始革命而廢州,不祥。」太后遽追止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武后又派史務滋等十人存撫地方,並立武延基等六人為郡王。
命史務滋等十人存撫諸道。癸卯,太后立兄孫延基等六人為郡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有趣的是,武后稱帝後,其心腹如宗秦客、邢文偉先後獲罪。
冬,十月,甲子,檢校內史宗秦客坐贓貶遵化尉,弟楚客、晉卿亦以奸贓流嶺外。(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辛未,內史邢文偉坐附會宗秦客貶珍州刺史。頃之,有制使至州,文偉以為誅己,遽自縊死。(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韋方質在流放途中被殺。
丁卯,殺流人韋方質。(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由於武后借《大雲經》奪唐之帝位,其於是敕令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每寺藏有《大雲經》,並有僧侶升高座講解。
壬申,敕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區,藏《大雲經》,使僧升高座講解。(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僧雲宣等九人被賜爵縣公,另賜紫袈裟、銀龜袋。
其撰疏僧雲宣等九人皆賜爵縣公,仍賜紫袈裟、銀龜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佛教更因此獲得高於道教的地位。
(天授二年四月)癸卯,制以釋教開革命之階,升於道教之上。(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武后又免去天下姓武的人的課役。
制天下武氏咸蠲課役。(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其「受尊號於萬象神宮,旗幟尚赤」、「改置社稷於神都」、「納神主於太廟」、更改位處長安之李唐太廟之名為「享德廟」。
正月,癸酉朔,太后始受尊號於萬象神宮,旗幟尚赤。甲戌,改置社稷於神都。辛巳,納武氏神主於太廟;唐太廟之在長安者,更命曰享德廟。(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不過,對於唐高祖、太宗、高宗,武后畢竟不敢完全不尊敬。
四時唯享高祖已下三廟,餘四室皆閉不享。又改長安崇先廟為崇尊廟。乙酉,日南至,大享明堂,祀昊天上帝,百神從祀,武氏祖宗配享,唐三帝亦同配。(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姚貞亮等數百人建議武后上尊號曰上聖大神皇帝,武后亦不許。
饒阻尉姚貞亮等數百人表請上尊號曰上聖大神皇帝,不許。(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其他武后稱帝後之新安排包括:誅殺劉行感兄弟。
侍御史來子珣誣尚衣奉御劉行感兄弟謀反,皆坐誅。(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徙武攸暨為定王,立李賢之子光順為義豐王。
徙左衛大將軍千乘王武攸暨為定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立故太子賢之子光順為義豐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更改自己祖先陵墓的名字。
甲子,太后命始祖墓曰德陵,睿祖墓曰喬陵,嚴祖墓曰節陵,肅祖墓曰簡陵,烈祖墓曰靖陵,顯祖墓曰永陵,改章德陵為昊陵,顯義陵為順陵。(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追復李君羨的官爵。
追復李君羨官爵。(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徙關內戶口數十萬入洛陽。
秋,七月,徙關內戶數十萬以實洛陽。(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
順帶一提,由武思文等人上表請封中岳嵩山,可見高宗時之封嵩山乃武后之主意。
春,一月,地官尚書武思文及朝集使二千八百人表請封中岳。(資治通鑑卷二百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