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三十七、仁軌任右相

自百濟落入唐室控制後,麟德二年(乙丑,公元六六五年)七月,高宗命熊津都尉扶餘隆(百濟王子)與新羅王金法敏不計舊怨。

上命熊津都尉扶餘隆與新羅王法敏釋去舊怨。(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

八月,扶餘隆更被安排與金法敏結盟於熊津城。

八月,壬子,同盟于熊津城。(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

隨著新羅、百濟、耽羅、倭國使者西還,劉仁軌亦返回中原,與高宗等人共祠泰山。高麗方面,其王亦派遣太子福男來侍祠。

劉仁軌以新羅、百濟、耽羅、倭國使者浮海西還,會祠泰山,高麗亦遣太子福男來侍祠。(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

封禪大典後,劉仁軌被任為右相。

以大司憲兼檢校太子左中護劉仁軌為右相。(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

在過去的日子中,仁軌亦曾遭受李義府怨恨。其任給事中時,曾因畢正義之事,被貶為青州刺史。

初,仁軌為給事中,按畢正義事,李義府怨之,出為青州刺史。(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

及後高宗出兵百濟,仁軌負責運糧渡海。由於義府監督嚴苛,仁軌運糧之船被迫在風暴中航行,結果「遭風失船,丁夫溺死甚衆」。高宗於是命監察御史袁異式前往調查。

會討百濟,仁軌當浮海運糧,時未可行,義府督之,遭風失船,丁夫溺死甚眾,命監察御史袁異式往鞫之。(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

義府打算巴結袁異式,除去劉仁軌。可是,異式未有聽從。其後,義府又慫恿高宗「不斬仁軌,無以謝百姓」,幸得源直心進言,仁軌才得保性命。高宗最後命仁軌除名,以白衣從軍自效。

義府謂異式曰:「君能辦事,勿憂無官。」異式至,謂仁軌曰:「君與朝廷何人為讎,宜早自為計。」仁軌曰:「仁軌當官不職,國有常刑,公以法斃之,無所逃命。若使遽自引決以快讎人,竊所未甘!」乃具獄以聞。異式將行,仍自掣其鎖。獄上,義府言於上曰:「不斬仁軌,無以謝百姓。」舍人源直心曰:「海風暴起,非人力所及。」上乃命除名,以白衣從軍自效。(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

義府又曾引劉仁願以害劉仁軌,仁願終不忍下手。

義府又諷劉仁願使害之,仁願不忍殺。(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

隨著仁軌升任大司憲,異式因恐懼仁軌計較舊日恩怨,心中常不自安。正當異式惶惶不可終日時,仁軌竟對異式以德報怨,異式先被升遷為詹事丞,再被仁軌舉為司元大夫。

及為大司憲,異式懼,不自安,仁軌瀝觴告之曰:「仁軌若念疇昔之事,有如此觴!」仁軌既知政事,異式尋遷詹事丞;時論紛然,仁軌聞之,遽薦為司元大夫。(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

杜易簡曾批評仁軌所為乃「矯枉過正」,但從另一方面看,其也算得上是「求仁得仁」吧!

監察御史杜易簡謂人曰:「斯所謂矯枉過正矣!」(資治通鑑卷二百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