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二年(戊戌,公元六三八年),吏部尚書高士廉等人所撰的《氏族志》成稿。
吏部尚書高士廉、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葇、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氏族志》成,上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氏族志》因何而作?究其原因,乃由於太宗對山東士族(即崔、盧、李、鄭諸族)的作風感到厭惡、痛恨,其欲對之加以貶抑,《氏族志》即應運而生。
先是,山東人士崔、盧、李、鄭諸族,好自矜地望,雖累葉陵夷,苟他族欲與為昏姻,必多責財幣,或捨其鄉里而妄稱名族,或兄弟齊列而更以妻族相陵。上惡之,命士廉等遍責天下譜諜,質諸史籍,考其真偽,辨其昭穆,第其甲乙,褒進忠賢,貶退奸逆,分為九等。(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高士廉等人初以黃門侍郎崔民幹為第一。然而,太宗不以為然。其認為,士廉等人當以德行、勳勞、文學三標準以「褒進忠賢,貶退奸逆」,不可只以門第高低為準作褒貶。結果,《氏族志》專以今朝品秩為高下。其以皇族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幹為第三。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頒於天下。
士廉等以黃門侍郎崔民幹為第一。上曰:「漢高祖與蕭、曹、樊、灌皆起閭閻布衣,卿輩至今推仰,以為英賢,豈在世祿乎!高氏偏據山東,梁、陳僻在江南,雖有人物,蓋何足言?況其子孫才行衰薄,官爵陵替,而猶卬然以門地自負,販鬻松檟,依托富貴,棄廉忘恥,不知世人何為貴之!今三品以上,或以德行,或以勳勞,或以文學,致位貴顯。彼衰世舊門,誠何足慕!而求與為昏,雖多輸金帛,猶為彼所偃蹇,我不知其解何也!今欲釐正訛謬,捨名取實,而卿曹猶以崔民幹為第一,是輕我官爵而徇流俗之情也。」乃更命刊定,專以今朝品秩為高下。於是以皇族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幹為第三。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頒於天下。(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五)
《氏族志》之修撰可謂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一方面,它裁抑了魏晉南北朝以來專權之門第階級。另一方面,它令更多人透過德、功、言而成為社會上顯赫有名的人物,間接導生出日後之「士人階層」。
補充一點,德行、勳勞、文學,此其實源自春秋時叔孫豹之「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太宗以此標準取代門第的舊標準,這在某個意義上看,即是擷取第一帝國之英華以補救第一帝國自身所衍生之流弊也。
當然,《氏族志》並不致令朝廷、社會上之門第驟然消失,門閥世族之徹底破落、消亡,直需待到唐代末年黃巢之亂時才出現(見孫國棟<唐宋之際社會門第之消融>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