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三省的規模漸告形成,成為日後隋唐中央官制的濫觴。所謂「三省」者,即中書、門下、尚書三省。
「尚書省」早設於西漢武帝時。至東漢光武帝,其多用尚書協助處理政事,三公權力被削,遂有「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之情況。東漢靈帝時,尚書成為獨立機關,掌握政治實權,但名義上仍屬少府 (即內朝)。至曹操時,改尚書為外朝官,脫離少府,自此尚書成為最高行政機關。尚書台 (南朝的梁時開始稱省) 之長官為尚書令,其下有尚書僕射。
由於尚書由皇帝的私人秘書成為國家行政機關,皇帝必須另置一秘書,中書於是設置。曹操執政時,始設秘書令起草詔令。魏文帝時,改秘書為中書,和尚書並列,稱「中書省」。西晉時,政治中心由尚書移至中書 (近東漢三公權力移至尚書),中書省長官中書監及中書令成為實際的宰相及副相,決定政令,尚書只受命執行而已。東晉時,中書又成為外朝行政機關。
「門下省」即是用以取代中書原有職務而設。長官為侍中,漢魏以來,侍中權任日隆,南北朝時成為實際宰相。可是,尚書令、中書監令及侍中同有宰相之名。
日後唐代之三省制,中書負責起草詔令,門下可對詔令封駁,尚書受而行之,其權力及職責之分配,實肇始於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為第二帝國的預備期,於此可見。
補充一點,北朝自魏孝文漢化後方始用三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