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家內藤湖南從經濟史的角度,認為清王朝之所以迅速衰敗,在於清朝每年收入不斷減少,開支卻不斷增加。收支不成比例,並急速擴大,終對清朝構成致命打擊。
清朝開支不斷增加,原因有二。
(1) 對皇親和功臣實行優待政策,延及其子孫,隨著時日推移,皇親、功臣子孫人口繁衍,優待數目日益膨脹,開支因此變得龐大;
(2) 乾隆後期,八旗軍隊喪失戰鬥力,內外戰爭主要依靠漢軍綠營以及各省的地方鄉勇。結果,清王朝給予八旗軍餉的同時,還要把綠營和地方軍隊作常備軍來供養,軍費大幅上升。
另外,每十年把徵收無望的地租清帳,實行輕徭薄賦之寬仁政策,令國家稅收持續下降。嘉慶年間,軍餉足額發放成為不可能,只能給原來的七八成。收入不夠承擔沉重開支,清軍戰鬥力亦逐漸走下坡。
宣統三年九月十三日 (1911 年 11 月 3 日),為了在革命浪潮熾熱下挽回人心,清政府在三天之內倉促制定《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其中提到「皇帝之權,以憲法所規定者為限」、「海陸軍直接皇帝統率。但對內使用時,應依國會議決之特別條件,此外不得調遣」、「皇室經費之制定及增減,由國會議決」,對皇帝權力予以約束,確立國會權威。
惟內藤覺得有關做法不易落實。他指出,要把中國從極端專制的國家改造成極端民主的國家,君主不再擁有軍事、外交等權力,根本不可能。況且,攝政王載灃未幾辭職,宣統帝一個五六歲小孩獨坐皇位,可以做到什麼事情出來?事實上,當時手握清朝重兵的袁世凱已積極跟革命黨議和 (派唐紹儀為代表,與南方革命軍代表伍廷芳進行「南北議和」)。清王朝大勢已去,決不會因《十九信條》頒佈而有所改變。所以他勸日本政府勿再援助清朝,逆歷史潮流而動對日本非常不利。
根據對中國近古史的認識,內藤湖南相信南北終究會統一,批評主張「南北分治」屬「無稽之談」。蓋自元朝起,北京的糧食、經濟都仰賴南方支持 (江南物資通過京杭大運河向上調運,支撐著北方政權)。北方和南方的經濟規模更不可同日而語 (北方保持傳統農業生產,不如南方商業活動蓬勃,連帶娛樂服務業昌盛)。
雖然清朝瀕臨滅亡,內藤湖南並未認同革命黨人通過民族民主革命的方式變革中國的做法。在他看來,留學日本的革命黨人只知與浪人結交,卻不願傾聽「日本真正從事支那研究」的學者們穩健的改革意見。通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中國政局只會一片混亂。他又表示,從政者不了解中國歷史和國情,盲目效仿西方教育、司法等,清末以來仁人志士為建立現代化國家所作出的種種嘗試與努力,恐將化成泡影。日本最好別接手,否則自討苦吃。
[參考資料]
1. 內藤湖南,《清史九講》。
2. 薛天依,<辛亥革命後內藤湖南的中國認識>
3. 韓毓海,《五百年來誰著史︰1500年以來的中國與世界》
4. 曾紹樑,<《清史九講》- 近代日本漢學家如何看中國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