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 星期四

向八國宣戰、保護李鴻章是慈禧本人意思?

《清稗類鈔.正直類》有<榮祿持正>條:

拳亂盛時,莊王、端王數矯旨,榮電李鴻章,謂五月二十四日後矯旨不可信,令轉達各省。時召李入都,榮電江、鄂二督,謂李宜緩行,俟後命,蓋是時莊、端二王方欲害李也。

「莊王」指莊親王載勛,「端王」指端郡王載漪。二人都力主借助義和團排外,致使慈禧下令對各國宣戰,觸發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當時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倡議抗命,拒絕跟隨中央步調,反而與列強繼續維持友好合作關係,史稱「東南互保」。

驟眼看來,這是地方實力派首次公開抵制慈禧太后。但據《類鈔》所記,可以得出幾個訊息:

a. 向八國宣戰是否慈禧本人意思值得疑問,更有可能是滿洲宗室親王迫逼慫恿的結果。亦因為此,慈禧親信榮祿希望李鴻章出面向各省澄清。

      b. 在慈禧眼中,南方各省官員唯李鴻章馬首是瞻,所以要李出面。

      c. 榮祿經劉坤一、張之洞提醒李鴻章放慢入京步伐,以免莊端二王加害,反映當時慈禧太后與莊端二王並非只有信任,實暗藏矛盾與鬥爭。慈禧需要時間處理二王,李是她擺平矛盾後,用來穩定政局及重建清王朝統治的人選。

      《清稗類鈔》的編者徐珂,生於同治七年 (1868 年)。光緒十五年 (1889 年) 鄉試中舉,戊戌政變後歸里,立場親近維新派。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練兵,徐為其幕僚。《清稗類鈔》匯輯野史筆記、家藏秘笈、傳聞異辭、報刊資料,將清代朝野軼事遺聞加以網羅。因非官方修史,其保有許多《清史稿》所無的珍貴材料,未必完全可信,卻對研究清代歷史甚有益處。

      不過,<榮祿持正>條近似記載同時見於《十葉野聞》。《十葉野聞》全名《清秘史十葉野聞》,下署「毘陵許指嚴著」,1917 年由國華書局出版。據書中記載:

      蓋榮祿雖不足稱膽識,而心地尚明白,與端、剛等迥不相侔。當拳匪之亂,榮祿頗依違其間,然於暗中周全者不少,俾和議可成,未始非其功也……

      ……當拳亂盛時,端、莊二王屢矯旨,榮祿則電李鴻章及東南各督撫,謂:「五月二十四日後矯旨不可信。」鴻章欲入都,祿電江、鄂二督,囑緩行,俟後命,蓋知端、莊特欲害之也。又祿以謀阻廢立,因與劉坤一、瞿鴻機、張百熙、魏光燾等益相親,其能知人、持大體又如此,論者或以太后黨而深斥之,不知當日其所補直者,未可厚非也。

      矯召說法的提出乃至關心李鴻章被加害,只是榮祿一人意思,不代表慈禧太后想法。而榮祿會同情李鴻章、劉坤一等,是因為他曾「謀阻廢立」光緒,而箇中又跟他理性務實的從政作風有關。羅惇曧《庚子國變記》:

      及立端郡王載漪子溥儁為大阿哥,天下嘩然,經元善等連名上書至二千人。載漪恐,遣人風各公使入賀;太后亦召冬公使夫人飲,甚歡,欲遂立溥儁。各公使不聽,有違言。太后及載漪內慚,日夜謀所以報。會江蘇糧道羅嘉傑,以風聞上書大學士榮祿言事,謂:「英人將以兵力脅歸政,因盡攬利權。」榮祿奏之,太后愈益怒。

      此見戊戌政變後慈禧欲廢光緒另立溥儁,卻不被列強認可,榮祿衡於形勢,未有站在慈禧一方。《庚子國變記》又有以下文字:

      七月初三日,殺許景澄袁昶,秉衡有力焉。榮祿微爭,太后笑,祿未起,太后曰:「若敢抗旨耶?」不許,天下冤之。

      榮祿方入對,知將殺 (用儀等,至殿門,與徐桐約俱請,桐曰:「吾嘗劾用儀,今豈肯為之請,且誅內奸以清朝列,何請為?」色甚厲。至前,太后袖出詔,祿頓首曰:「祖宗時不輕殺大臣,今誅之太驟,罪不明,臣亦見奕劻,奕劻言不可。」太后曰:「奕劻喜與他人事耶?為我謝奕劻,行將及若矣。」旬日之內,連殺五大臣,詔辭忸怩,無左證。又欲殺奕劻王文韶廖壽恆那桐,會城破而免。

      許景澄、袁昶、徐用儀都是反對借用拳民排外,為當時理性務實官員之代表。榮祿力保他們性命,足見其政治立場與許、袁、徐等人一致。

      誠然,歷史真相如何,迄今已無從稽考。徐珂既非嚴格意義之史家,許指嚴、羅惇曧更帶有文人氣質。相關記載多少屬實,值得斟酌。

      但話分兩頭,這些文字多少揭露晚清政局及派系的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