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9日 星期日

辛酉政變始末

肅順不只政治軍事識見在廷臣之上,用人也獨具慧眼,《清史稿・肅順傳》:

肅順日益驕橫,睥睨一切,而喜延攬名流,朝士如郭嵩燾、尹耕雲及舉人王闓運、高心夔輩,皆出入其門,採取言論,密以上陳。於剿匪主用湘軍,曾國藩、胡林翼每有陳奏,多得報可,長江上游以次收復。左宗棠為官文所劾,賴其調護免罪,且破格擢用。文宗之信任久而益專。

郭嵩燾,湖南長沙人,湘軍創建者之一,亦是中國首位駐外使節。他在光緒年間駐英,參觀當地工廠、學校和政府機構,將途中見聞寫成《使西紀程》,向清廷大力介紹外國先進的管理概念和政治措施,稱讚西洋政教制度,並對清廷內政提出仿效的建議。

王闓運,湖南長沙人,好治經學,通經以致用,尤擅今文經,長於《公羊傳》。著名弟子有楊度、廖平、楊銳、劉光第等。康有為學術受廖平影響,楊銳、劉光第是「戊戌六君子」其中之二,楊度曾附和公車上書,且在民國初年成立籌安會鼓吹恢復帝制。

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是平定太平天國的中興功臣,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首都,長江上游實為其屏障,曾、胡收復長江上游,變相令天京無險可守,功勞極大。

肅順以滿洲宗室的身份,能起用、提拔一系列視野開闊、辦事幹練的漢人官員,胸襟不可謂不大,眼光實在獨到。竊以為清中葉以後漢族官員地位提升也跟他有關。

正因為肅順有其長處,咸豐帝對他非常信任。直到臨終前一刻,咸豐帝仍未對肅順及其黨羽心存猜疑。《清史稿肅順傳》:

十一年七月,上疾大漸,召肅順及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入見,受顧命,上已不能御朱筆,諸臣承寫焉。

另《清史稿穆宗本紀一》:

七月,文宗不豫,壬寅,疾大漸,召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宣諭立為皇太子。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贊襄政務。

不過,咸豐帝推心置腹是一回事,朝中大臣對其跋扈專橫看不過眼又是一回事。《清史稿肅順傳》明確指出:

肅順恃恩眷,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相為附和,擠排異己,廷臣咸側目。

肅順日益驕橫,睥睨一切。

肅順攬權立威,數興大獄,輿論久不平。

在咸豐帝北走熱河,奕訢留京善後英法聯軍入城事宜上,朝中大臣和肅順再次爆發意見衝突。《清史稿・肅順傳》:

敵軍近逼通州,乃改命怡親王載垣、尚書穆蔭往議,誘擒英官巴夏禮置之獄,而我軍屢敗之餘不能戰,車駕倉猝幸熱河,廷臣爭之不可。事多出肅順所贊畫,遂扈從。洎敵軍入京師,恭親王留京主和議,議即定,敵軍漸退。留京王大臣籲請回鑾,肅順謂獻情叵測,力阻而罷。肅順先已授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至是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行在事一以委之。

值得留意是恭親王奕訢的取態。英法聯軍退走,奕訢及支持奕訢的大臣曾提議咸豐帝返京,被肅順力阻而止,肅順不久壟斷熱河行宮大小事務。此不免啟人疑竇,肅順是要「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看在恭親王及諸大臣眼中,自然是不能許可的。

《清史稿・奕訢傳》:

恭忠親王奕訢,宣宗第六子。與文宗同在書房,肄武事,共制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宣宗賜以名,槍曰「棣華協力」,刀曰「寶鍔宣威」,並以白虹刀賜奕訢。文宗即位,封為恭親王。

《清史稿・杜受田傳》:

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訢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

據此可知奕訢為咸豐帝的親兄弟,一度為咸豐帝的皇位競爭對手,能力出眾。咸豐帝在,奕訢難露鋒芒,但咸豐帝一死,朝廷內群龍無首,肅順一派又坐大,反肅順陣營遂以奕訢為馬首是瞻。

《清史稿・肅順傳》一段評論頗堪玩味:

自庚申議和後,恭親王為中外所系望,肅順等不圖和衷共濟,而數阻返蹕。文宗既崩,冀怙權位於一時,以此罹罪。

按照此條,《北京條約》簽訂、英法退兵後,朝中大臣固然首肯奕訢解救國難的功勞,即便英法等國,亦認奕訢為清朝的首席代表,所謂「中外所系望」。隨著咸豐病逝,肅順失去靠山,基於與廷臣結怨甚深,他不能倒向奕訢,大好形勢於是一轉而為孤立無援。

《清史稿・肅順傳》:

穆宗即位,肅順等以贊襄政務多專擅,御史董元醇疏請皇太后垂簾聽政。肅順等梗其議,擬旨駁斥,非兩宮意,抑不下,載垣、端華等負氣不視事。相持逾日,卒如所擬,又屢阻回鑾。恭親王至行在,乃密定計。九月,車駕還京,至即宣示肅順、載垣、端華等不法狀,下王大臣議罪。肅順方護文宗梓宮在途,命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譞往逮,遇諸密雲,夜就行館捕之,咆哮不服,械系。下宗人府獄,見載垣、端華已先在,叱曰:「早從吾言,何至今日?」載垣咎肅順曰:「吾罪皆聽汝言成之也!」讞上,罪皆凌遲。詔謂:「擅政阻皇太后垂簾,三人同罪,而肅順擅坐御位,進內廷出入自由,擅用行宮御用器物,傳收應用物件,抗違不遵,並自請分見兩宮皇太后,詞氣抑揚,意在構釁,其悖逆狂謬,較載垣、端華罪尤重。」賜載垣、端華自盡,斬肅順於市。

《清史稿・穆宗本紀一》:

乙卯,以擅改諭旨,力阻垂簾,解載垣、端華、肅順任,罷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軍機。命恭親王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按律覈奏……勝保疏請皇太后親理大政,並簡親王輔政。命王大臣、大學士等定議以聞。召醇郡王奕譞來京。是日奪載垣、端華、肅順爵職,逮問議罪。命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譞逮肅順解京。

兩宮皇太后,即慈安、慈禧,慈禧為穆宗同治皇帝生母。兩宮太后與恭親王連成一線,對付肅順集團,已無靠山的肅順焉能不敗?「辛酉政變」肅清了咸豐帝遺命的顧命八大臣,兩宮垂簾聽政開始,奕訢因政變有功,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其信用的大臣 (如文祥) 亦獲升遷。奕訢主張推行洋務,洋務運動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