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霆鋒將在啟德主場館舉行個人演唱會,這是繼 2000 年 VIVA 演唱會後首次。二十五年過去,昔日叛逆青年已成為中年大叔,歌迷亦有一定年紀,如何包裝宣傳是次遲來的演唱會,確實是一門學問。謝霆鋒決定透過推出全新單曲扭轉乾坤,此單曲即為《逆行》。
顧名思義,「逆行」即逆向而行,逆哪個方向?逆主流的方向。那個年頭,陳奕迅尚在英皇,與謝霆鋒同屬一間唱片公司,是公認友好的砂煲兄弟。《K 歌之王》、《人來人往》、《明年今日》,一首首大熱情歌,為陳贏盡名聲。謝霆鋒的崛起與走紅,卻是靠《活著 VIVA》及一連串搖滾作品。可以說,謝霆鋒是代表著廣東歌的非主流,體現在形象及行為上,就是穿背心、掟結他、墨鏡示人。喜歡他的歌迷,多少不甘於順從主流,或對順從主流有痛感。以《逆行》做歌名,很有召喚舊日隊友歸隊的感覺,只要你是其中一分子,定必感動。
作曲一貫由謝霆鋒自己包辦,填詞的卻不得了,富有思想深度,不是以往《活著 VIVA》、《潛龍勿用》可以相比。
如殘酷是旅程
只想釋放天性
不懂禮貌回應
如馴服是過程
怎可刻意適應
恕我不認命
開宗明義點出人生是殘酷的。既然這趟旅程注定煎熬,何不乾脆做回自己,本乎天性而行?此處叛逆的態度透顯,叛逆是對社教化的馴服過程不願適應,決不認命。
人的一生,自入學校讀書,即開始接受社教化,為將來成為有用的社會螺絲釘作準備。少年時討好師長,考好成績。成年後看上級面色做人,為薪金拼命。做回自己彷彿是個錯,是種原罪。夜深人靜,常覺自己孤立無援,無人明白。謝霆鋒藉歌曲告訴大家,he knows that feel bro,他自己也是如此走來,此對聽者來說,容易勾起共鳴,感到溫暖。
似蔓藤 懸崖生長
能迎難再上 不稀罕普世 來鼓掌
似石頭 沿途風霜
仍頑強進化 不伸手討要 誰欣賞
兩個「似」,是比喻,但重點更在喻體。
蔓藤、石頭都是不輕易倒下的東西。如歌詞所講,蔓藤在懸崖邊緣生長,迎難而上,絕處逢生。它不屑世間嘉許,只是默默承受及面對困難,求生意志極頑強。至於石頭,堅硬、屹立不倒,飽歷風霜而不屈。以二物比喻人的叛逆,叛逆其實正是人能夠特立獨行、卓然獨立的根據。這並非一件壞事,而是好事。
兩個「似」,由謝唱出,更像是知音人的安慰,故不少人聽到淚流滿面。
為什麼 定義我
世界不應該只得一種結果
用什麼 奈我何
就算聽不到祝福我亦如我
謝霆鋒以往作品都是 guitar pop,但稱不上 rock,理由是它們欠缺一種批判精神,一種解放意識。來到《逆行》,僅「世界不應該只得一種結果」,這是搖滾的味道了,因對現今世界的單一化、公式化提出有力的質問。
由「奈我何」、「聽不到祝福我亦如我」,堅持自己所信走下去,一往無前,遂成就「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邁與傲氣。
雖千百萬人 一意逆行
只想保有 年少時一點天真
歲月在烙印 放任吧靈魂
《孟子・公孫丑上》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認為「逆行」的基礎在道德自省,謝霆鋒則採取貼近西方自由主義及流行搖滾樂的義理,「逆行」的基礎在保存年少時的天真。明代末年,有一學者李贄,撰<童心說>,其中教人為文論學必出自真心。真心也者,就是不違心去講外界喜歡聽的渾話,不違心去接受人人習以為常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李贄的體悟與謝霆鋒有類似的地方。
不屑合群 一放絕塵
今天軀殼 仍寄存當初基因
歲月在烙印 放任吧靈魂
如前所述,演唱會是遲來的,但謝霆鋒的說辭是,不要緊,因為老去的是形軀,昔日叛逆的靈魂仍然存在,搖滾的基因依舊寄存,何不透過參加今次難能可貴的聚會放任一次,做一個不再隨眾的人?經此一扭轉,Evolution live 就不是純粹懷舊,而是尋回初心之旅,演唱會瞬間充滿意義。
MV 講述一男生歷經社教化種種委屈,終因看畢謝霆鋒的演出而感動落淚,找回自己。這正是謝霆鋒舉辦是次演唱會的理念所在。
有樂迷留言:
原來等足你 25 年嘅人有咁多,大家都由小學生中學生嚟到 3、40 歲……見到有咁多同自己一樣心情嘅人,同埋見到你終於再以歌手身份做自己嘅主場,真係好開心;你嘅歌由 CD player 到 iPhone 我都依然聽緊,歌詞旋律歌聲帶俾我嘅鼓舞咁多年都冇變過,多謝你。
聽到眼淚流,人生不止一條路,也沒有人能永遠符合別人期待,誰不在逆行?
原來叛逆的一群為數也不少。
激昂的結他 solo 之後,馬上收尾,在歌曲上也很罕見,謝霆鋒 come back,依然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