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5日 星期一

太武帝至獻文帝的經濟狀況

北魏太武帝減少對人民的干預,「以五方之民各有其性」,只「修其教不改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納其方貢以充倉廩,收其貨物以實庫藏……歲時取鳥獸之登於俎用者以韌膳府」,結果農業、畜牧業繁盛,國庫殷實。

不過,北魏有一問題,即蔭附戶太多。所謂蔭附戶,即依附於地主豪強以逃避國家賦稅力役的一部分戶口。歷經戰亂,王朝又在草創階段,「禁綱疏闊」,於是「民多逃隱」。道武帝天興年間,一度嘗試整頓,「詔採諸漏戶,令輸綸 (絲) 綿」,意圖將蔭附戶納入國家戶藉,向其徵收實物地租。豈料問題始終無法解決,逃戶依然眾多。

神䴥二年 (公元 429 年),太武帝御駕親征,大破柔然,「虜其種落及馬牛雜畜方物萬計」。及後又派成周公萬度歸討伐焉耆,「獲其奇寶異玩以巨萬,駝馬雜畜不可勝數」,復入龜茲,「獲其殊方瑰詭之物億萬已上」。連場戰爭勝利,令北魏「收獲珍寶,府藏盈積」。與此同時,國內由太子拓跋晃監國,拓跋晃「下令修農職之教」,往後數年,國家貯存有足夠糧食以供軍事行動之用。

文成帝 (拓跋晃之子) 時,地方長官只知謀取錢財私利,文成帝於太安初年派遣使者二十餘人循行天下,觀察民間風俗,審視老百姓疾苦,「詔使者察諸州郡墾殖田畝、飲食衣服、閭里虛實、盜賊劫掠、貧富強劣而罰之」,自此地方長官痛改前非,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獻文帝即位,身體力行,生活節儉樸素,為公卿之表率。他又時常思考該如何賑濟老百姓令其得益。天安、皇興年間,連年大旱,致使物價飛漲,絹匹千錢。對淮北青、冀二州用兵,尤其令山東之民苦於征戍轉運,獻文帝於是「因民貧富,為租輸三等九品之制」。細緻言之,制度的具體內容如下:「千里內納粟,千里外納米;上三器戶入京師,中三品入他州要倉,下三品入本州」。

潘子正<兩線物流的困境 – 關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新考察>評價「租輸三等九品之制」:

在轉輸問題上,伴隨淮北五州請降而制定的租輸三等九品制,影響當更為深遠,因為此制無非顯示了北魏將物資分配更制度化,有利於保障物資能更穩定地供應南方。蓋北魏既推行儲糧廣戍之策,又與南朝相持不下,自然需分配內地物資以供應南方前線,如此則該制中「中三品送他州要倉」之物資,應當主要流向南線戰區,至少抵近河南淮北前線的山東地區應是如此。易言之,租輸三等九品之制在提供京師物資之餘,也建立了供應南方物資的制度。

他又進一步說:

北魏於征服淮北五州後所施行的租輸三等九品制,正是帝國應對新態勢 (案:戰爭由北方轉至南方而在物資分配方面所做的重要努力……標誌著北魏帝國內南、北兩大物流線的確立。

……在平城核心區隨著帝國擴張而不斷增長的同時,物資問題亦日見沉重……只要仍南北對峙持續,北魏南方邊境的物資需求就可說是「需索無度」……面對著南、北兩方的需求,北魏帝國最富庶的山東地區處境,則難免令人憂慮……

……獻文、孝文之世,北魏北方的敵人已然衰退,平城的戰略地位已不若崔浩當年……如果要跳脫此一困境,則改變北魏既有北重南輕之戰略布局,亦即遷都,應是較為可行且有效的方法。

據此,孝文遷都洛陽未嘗沒有經濟因素在背後推動,旨在打破同時輸糧南北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