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8日 星期二

宋孝宗為何主動禪位給兒子光宗?

宋孝宗原本是宋太祖幼子趙德芳的後裔,非屬太宗一脈,之所以能夠繼承皇位,在於高宗無子嗣 (苗劉兵變後,高宗患上陽痿而不育),認他為養子。故此,其即位初期,政治理想和軍事方略,皆受太上皇趙構制約。他也一直對趙構感恩戴德。

不過,作為新任君主,孝宗雄心勃勃想幹一番事業。儘管他不能不聽命於主張維持現狀的太上皇,在政策、用人上亦受到太上皇的制約,他始終未有放棄恢復中原的戰略部署。特別是淳熙十四年 (公元 1187 年) 以後,太上皇逝世,孝宗更加認為機會近在咫尺。惟當時宋金已然和戰一段時間,兩國處於平安共存的階段,所謂「金人易宋之心,至是亦寢異於前日」(《宋史紀事本末》語),毅然發動戰爭,顯然不切實際。尤其甚者,即使開戰,在雙方力量大體平衡之下,誰也不可能有必勝把握。事實上,孝宗初期立志恢復,便曾因北伐受挫被迫和談。既想戰,又怕輸的心理,令他彷徨猶豫。既想樹碑立傳,又要考慮現實的性格,令他徘徊瞻顧,不敢向前多行一步。結果他找到一個辦法,一方面提拔理想主義的主戰派士大夫,一方面內禪於光宗讓下一代去負責任,這其實和趙構內禪時的心理極其相似。

孝宗禪位給光宗,彷佛是金蟬脫殼,一方面自己處在「勝固欣然,敗亦可喜」的位置上,另一方面卻讓光宗接了一個燙手山芋,要承擔開戰和勝敗的風險和責任。孝宗的做法,獲得一批理想主義的道學型士大夫歡呼,但看在光宗眼裡,不免有氣,壓力很大,精神於是出問題。道學型士大夫只知冷眼旁觀,不會做事。光宗雖然精神有問題,但不至於傻,他罷黜周必大而改用王淮,反映其有務實和妥協的考慮,不會「為做好一個雞蛋,把一籃子雞蛋都打破」。政治取態的分歧,復添以出身武將家庭的皇后李鳳娘的挑撥離間,光宗、孝宗父子二人終於決裂收場。

葛兆光相信,南宋政治與孝宗心理的複雜性,並不容易用觀念或思想的邏輯來推理。至於光宗、孝宗的關係,更非觀念和立場上的分歧可以說明。余英時把道學型士大夫和官僚型士大夫、太上皇黨和帝黨緊密聯繫在一起,這看法是有問題的。

順帶一提,南宋政治一大特色是雙重皇權。柳立言<南宋政治初探 – 高宗陰影下的孝宗>提到,宋孝宗長期活在高宗的陰影下,竟致「家事與國事相混合」,造成「患得患失的心理和信任近習 (帝王所親幸的親信小人) 的傾向」。無獨有偶,日本學者寺地遵在<論韓侂冑專權的成立>中指出,德壽宫高宗對孝宗,重華宫孝宗對光宗的特别形態,造成「皇權的分裂,太上皇的優先和皇帝的服從,成為南宋初期特别是孝宗時期政治史分析的重要視角」。

[主要參考資料]

葛兆光,<置思想於政治史背景之中 – 再讀余英時先生的《朱熹的歷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