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時在《朱熹的歷史世界》有一主要論斷:南宋孝宗頗思恢復,晚年更提拔道學型士大夫,以輔助兒子光宗將來北伐。葛兆光對此一講法有保留,他提出疑問:宋孝宗果真對道學有那麼深的好感?
據《宋史全文》卷二十四,
夏四月甲戌朔,進呈劉珙等以措置李金賊徒了畢推賞。上曰:「朕已批與劉珙,近時儒者多高談,無實用,卿則不然,能為朝廷了事,誠可賞也。」
孝宗明白批評儒者無辦事實幹能力,只知高談闊論。
另《宋史全文》卷二十六,
上曰:「今士大夫能文者多,知道者少,故平時讀書不見於用。」
何以儒者無實幹能力?按照孝宗意見,是因為他們只知寫得文字漂亮,卻未能見道。這對道學型士大夫簡直是羞辱。
同樣來自《宋史全文》卷二十六,有以下一段:
上又曰:「近世士大夫多恥言農事。農事乃國之根本,士大夫好為高論而不務實,卻恥言之。」王淮等奏:「士大夫好高,豈能過孟子?孟子之論,必曰『五畝之宅,植之以桑』,『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所見諸侯,未嘗離此數語。」上曰:「今士大夫微有西晉風,作王衍『阿堵』等語,豈知《周禮》言理財,《易》言理財,周公、孔子未嘗不以理財為務。」
這段文字同時見於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由此,我們可以發現:
(1) 王淮雖然被余英時視為官僚型士大夫的代表,但他竟讀《孟子》,推崇書中重農思想。
(2) 孝宗批評的「士大夫」,顯然不是指王淮,即官僚型士大夫,而為其對立派系,即道學型士大夫。
(3) 孝宗認為,道學型士大夫有一通病,即「好為高論而不務實」。
(4)「好為高論而不務實」正是西晉清談誤國之遺風,孝宗覺得周公、孔子的思想本來不是這樣,都「以理財為務」。
在<原道論>中,宋孝宗更開宗明義反對韓愈之辟佛老,他說:
孔子教以治天下者,特所施不同耳,譬猶耒耜而耕,機杼而織。後世徒紛紛然而惑,固失其理。或曰,當如何去其惑哉?曰:以佛修心,以道養生,以儒治世,斯可也。
韓愈為道學家的先驅,反對他,等於否定道學之總方向。還有一點需要注意,他認為孔子是以「耒耜而耕,機杼而織」施教天下,此跟之前周公、孔子連稱而不採孔孟連稱一脈相承,比較著重儒家經世致用的一面。葛兆光「他是否真的要與道學結盟,起用和支持道學型士大夫集團呢?」此一質疑是有理據的。
《宋史.徐誼傳》記載:
孝宗臨御久,事皆上決,執政惟奉旨而行,群下多恐懼顧望。誼諫曰:「若是則人主日聖,人臣日愚,陛下誰與共功名乎?」
和唐太宗善納諫言不同,宋孝宗是相當專斷的皇帝,他因此特別喜歡奸佞小人。面對道學家那些高調的理想主義者,他只會滿臉不屑,未必能夠起用。
[主要參考資料]
葛兆光,<置思想於政治史背景之中 – 再讀余英時先生的《朱熹的歷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