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5日 星期四

再談 A. J. P. Taylor 的世界史研究

十九世紀中葉至一戰結束,這是歐洲領導、主宰世界的最後年代 (此和 Hajo Holborn 歐洲的沒落論調一致)。英、法、德 (包括統一前的普魯士) 、奧匈帝國爭霸之餘,莫不強調均勢,講究勢力平衡 (balance of power)。列強維持均勢,所靠不是武力,而是外交手段。列強所展示的外交藝術,堪稱到達人類文明史的頂峰。

納粹德國之所以形成,是德國文化和歷史在過去百多年發展的必然產物。希特拉需要德國人來滿足其征討的野心,德國人也借希特拉來達成征服周邊國家的夢想。早於查理曼大帝時期,日耳曼人就採取無止境的東進政策,威脅斯拉夫民族。納粹激進的帝國主義,不過是歷任日耳曼君主所行政策的延續。另希特拉的復仇主義在德國得到很多支持。

英國的綏靖政策,Taylor 不相信是少數人鼓吹,乃深受廣大英國人歡迎,為英國外交政策在 1933 年以後的延續。

三十年代的法國,第三共和是一個衰落的政權,政治不穩、黨派分裂、政壇頻頻更迭、貪污嚴重,復添以種種失業、罷工、暴動、民眾失望的情緒,令法國瀕臨內戰邊緣,左右翼互相傾軋。

第三共和腐化墮落,英國人普遍不願戰事發生,都給予希特拉可乘之機。

意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是一個愛出風頭,卻又無能笨拙,沒有任何信仰的領導人。1935 年 4 月,墨索里尼原本和法國總理、英國首相達成協議,簽署《斯特雷薩會議最終宣言》,同意成立斯特雷薩陣線,確保奧地利獨立,並阻止德國未來試圖改變《凡爾賽和約》的行為。豈知意大利同年 10 月入侵阿比西尼亞,國際聯盟施以制裁,斯特雷薩陣線在簽署後兩個月宣告破裂。為免外交孤立,墨索里尼轉投納粹德國。

1938 年德奧合併,Taylor 覺得,這不是奧地利在不情願的情況下進行,奧地利不是受害者。事實上,奧地利和德國同為日耳曼民族組建的國家,二者曾屬於神聖羅馬帝國,合併得到德奧兩國公民響應。

大抵 Taylor 不喜歡用意識形態對立來解釋歷史 (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對立),亦相信「人類的失誤比人類的邪惡更能塑造歷史」。

對於冷戰,Taylor 視資本主義在道德上是錯誤的,資本主義難以帶來一套公正的和道德的國際體系。他又同情蘇聯,指紅軍在摧毀納粹德國一事上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美國在戰後建立西德,Taylor 不以為然,擔心這是為第四帝國立下基石,他朝引發另一次大戰。他更批評美國的對外政策輕率魯莽,有機會使世界捲入第三次世界大戰,儘管他對共產主義不乏強烈譴責。

Taylor 是一位「人民的歷史學家」,堅持歷史應該開放給所有人。故此,他反對蘇聯的鐵腕高壓,主張除當權者以外,每人也可以有不同的聲音,不贊同每人有義務遵從史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