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認為,孔子的仁不是一個概念,而是生命情感的真相。我們親身感受過父母親給我們的關愛和恩典,在父母親的關愛和撫養下長大,如果不去予以回報,我們的心將會不安。孝親之心 (仁的一個面向) 因此而來。仁不是來自我們的頭腦對這一份道理的認識,而是來自我們對父母親給我們恩典的親身感受。由於有這份親身感受,我們就要去回報,而不回報會心不安。王氏此番見解,等於承認仁為一道德情感 (moral feeling),同於港臺新儒家唐君毅以「真情實感」釋仁。
所謂心學,不等於心理學,也非生物學中對心臟、意識的研究。這個心,雖然存在形骸間隔,但又是連在一起。我們看到小孩掉到井裡,會驚恐哀痛。聽見鳥獸哀鳴,會不忍卒聽。看到植物,花草被踐踏,我們會憐恤。人心能感通萬物,故成其為心。憑藉此心,中國開出道德的宇宙。人生命情感的核心是仁,仁心感通萬物,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程明道說:「醫書言手足痿痺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另一港臺新儒家牟宗三特別喜歡這句話,以「感通」/ 「疾痛相感」作為「天人一也,不必言合」的關鍵。牟宗三弟子盧雪崑教授言仁非冷冰冰,而是活潑潑的,「一個個個體手拉著手聚在一起」。王德峰的意見和牟宗三有契合處。
中國大陸學者講儒家,或只認有政治儒學而視心性研討為歧出,或採西方思辯哲學的立場,認仁心只為一假設 (postulate),王氏不隨主流,另闢蹊徑,而又對文本有相應的了解,相當難得。
王氏講程朱、陸王的分歧:
「程朱理學指點了一條什麼路。先從世界上的各種事物當中去領會到天理,然後把它說明白讓全體中國老百姓都懂它,然後來克服自己的個人私欲……程朱理學問題出在哪裡?天理如果在人心之外,在人心之上,脫離人性,那就是僵死的教條,它沒有力量……陸象山,王陽明發現程朱理學走的路不對。把天理高高在上的端在那裡,向老百姓解釋清楚,然後大家去服從他。這個天理就成了僵死的教條。天理在哪裡?在人心裡。」
「朱熹的理學讓我們用頭腦去理解天理,然後再訴諸生命實踐。但我們頭腦中理解了一種道理,但它不可能成為我們生命實踐的動力。生命實踐的動力來自我們的心,就是生命情感。驅使我們去行動的是情感的力量,情感發自於心。」
「頭腦和心有區別。在頭腦裡邊活動的是概念、判斷、推理,在心裡邊活動的是生命體驗,生命感受。我們頭腦中的概念、判斷、推理是不可能把我們心中的生命情感給消解掉。」
牟宗三批評朱子,謂其「思路也有點類乎柏拉圖的型態」,以講知識的態度來講道德 (《中國哲學十九講》),令道德實踐動力減殺,同於王氏。至於馮友蘭學生金春峰「朱陸的分岐所在,並不在朱是『理學』,求『理』- 道德性理於心外……實際上,兩者都是講『道德本心』的」(<朱熹與陸象山「心學」與為學方法之異同 – 幾點觀察>),王氏不以為然。
[參考資料]
王德峰,<王陽明心學及其現代意義>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