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7 日的全民戲院日,市民可用 30 元到全港戲院看電影。觀乎受惠對象,能付出 30 元買票入場者,其必不愁生計,非赤貧人士,而近於中產。鼓勵中產以上人士消費,刺激電影院及周邊商戶生意額,竊以為是戲院日的重心。故此,有謂舉辦戲院日幫助不到劏房戶、基層人士改善生活,收窄不了貧富懸殊,此一批評並不適切,因其一開始非以此為目的。
三年來,受疫情拖累,電影院可謂步入寒冬。在電影院附近的餐廳、商場,因人流大減,亦損失了不少生意。政府以變相低價戲票作招徠,給電影院等帶來生意,無可厚非。不過,只有一天,生意額畢竟有限,會否持續舉辦比較好?但持續舉辦,又會否惹來政府介入自由市場的批評?還有採取哪種形式的持續舉辦,也值得斟酌。
戲院日前夕,市民經網上購票,結果各大院線的購票系統崩潰。事後,一些拍賣網出現「黃牛飛」,換言之,有人用低價買入,高價售出,從中取利。戲院日當天,多間戲院全院滿座,電影院人手不敷應用,「丹尼爾。海的兩三事」專頁提到:「大量人遲入場,玩手機,坐錯位仲串串貢,問隔離食唔食我呢包薯片,大聲講嘢,大聲討論劇情,幫套戲配音 / 跟讀字幕,大聲嘆氣……」戲院日成就了生意,卻破壞了看電影的氣氛與興致。
不知政府會否再次舉辦,但若再舉辦,上述問題不能置之不理。令觀眾看得開心,電影院及周邊商戶恢復生氣,雙贏才是最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