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

我看牟宗三哲學之三

牟宗三晚年撰《圓善論》,這是消化儒家和康德的著作。書中特別拿孟子、康德作對比。康德不講思辯形上學,改從道德實踐的角度建立形上學,此固然了不起。可是,他去到自由意志、靈魂不滅、上帝存在,仍只視之為令道德行為得以可能的設準 (Postulate),不認三者為一真實呈現。其以實踐理性自立法、自頒佈迫逼吾人不得不從事道德行為,自律有餘,卻欠熱度,敢問人從何處生起定然、必然的動力去成聖成賢?難道從所立的冷冰冰的道德律則嗎?牟宗三據此判定康德仍擺脫不了西方尚智的傳統。他的理論要進一步發展,必然是轉入孟子學。孟子講「不忍人之心」是連著「三非」說的,即「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此難道不是自由意志?心又帶有情感,情感驅使行動,為成德提供助力。至於靈魂不滅、上帝存在,建基於今世可能德福不一致,由死後來保證,孟子卻覺得人今世藉盡心知性可以知天,修得天爵。中西哲學匯通,論者多矣,但真能指示出一具體方向,並著手開墾者,唯牟宗三而已。

《五十自述》是牟氏的哲學自傳,書中提及人生必經三階段,即生命之在其自己、離其自己及復歸其自己。人自出娘胎,依其本性之所近而行,懵懂而不自覺,謂之「生命之在其自己」,如農夫勤懇在田裡耕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便是一例子。及至入學堂讀書,學習不同知識,思考不同抽象的道理,此刻生命開始割裂,一面向外從事認知學習,一面遺下形軀及種種人倫關係未有安頓。這種割裂至其極,可以是形軀陷溺於種種聲色享樂以滿足其自身需要,人亦未能盡該盡的道德責任,繼而喪失家庭溫暖。怖慄感、悲情浮現,標誌著生命有復歸其自己的契機。原來我心中有一念不忍,不忍陷溺於物欲,也不忍冷漠無情地待人,這不忍即可令人改過遷善,盡未盡的責任。

《歷史哲學》也是牟宗三相當精彩的一部書。書中提到「歷史判斷者依辯證直覺之具體解悟對於辯證之理中的事,就其辯證地體現理念之作用或意義而辯證地鑒別之也」、「歷史判斷並非只是現象主義地了解一歷史事象也。若只是如此了解而承認之,如所謂承認既成事實者,則只成經驗主義的知識判斷,而非所謂歷史判斷。」扼要言之,以中國歷史為例,我們不要只看到帝王將相或種種鬥爭、入侵,而是要從事中見理,從東漢黨錮看出仁義一時未被伸張,卻在往後無數的學生運動中逐步推展、實現。由實然看出應然,是牟氏一大洞見,他因此特別欣賞羅夢冊《孔子未王而王論》。

牟宗三哲學內容豐富,今只取若干能理解的,跟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