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3日 星期六

「四大名著」作為了解中國文化的鑰匙

四個「不能」

要弘揚、了解中國文化,有四個「不能」:

1. 不能從廿四史、《資治通鑑》入

一來卷帙浩繁,不易看完。二來書內集中描寫領導層的斬來殺去,梁啟超所謂「相斫書」也,坊間庶民的日常生活動態,絲毫不見,容易以偏蓋全。

2. 不能從孔孟老莊、宋明語錄等思想著作入

除了卷帙浩繁的問題,最重要是孔孟老莊、宋明語錄等只是思想家們的一堆理念、主張,衡諸現實,踐行者甚少,舉例言之,孔孟談仁義,老莊談無為逍遙,在中國數千年歷史長河中,更多是自私、勢利、狡獪、刻意有為。

3. 不能從《四書》、《五經》、《三字經》入

看似縮小了範圍,但其實不然,《四書》、《五經》歷朝皆有無數注疏,讀完殊不容易。況且,縱使讀完,仍是士大夫上層思想,無助了解中國社會整體。至於《三字經》,純粹方便記誦,卻流於沉悶乏味,文中亦無法對具體史事的前因後果交待清楚。

4. 不能從唐詩、宋詞、古文入

一個集部所收,篇幅何其多。又詩、詞、古文 (包括駢文) 只是作者一己之感受、見解。

要之,經、史、子、集都因為年代久遠,遣調用字以古雅為主 (即文言文),今人慣用白話文,反生隔閡。

據筆者愚見,與其花大力氣接觸經、史、子、集,不如以「四大名著」(又稱「四大小說」) 為鑰匙,打開中國文化的寶庫 (這為紅學家周汝昌的看法)。

須知「四大名著」非出自一人之手,《三國演義》、《水滸傳》皆來自民間說書傳統,充分反映民間老百姓的生活面貌、情感和想法。

《西遊記》、《紅樓夢》兼備佛道思想而進一步,不見比諸思想論著為低。尤其甚者,它是以故事形式表出,生動活潑而不納悶。

又「四大名著」多用通俗白話寫成,今人更覺親切。

其雖為稗官野史,但稗官野史仍是史,體現史學精神。再者,四部小說都不是浩如煙海,令人望洋興嘆。

以「四大名著」切入,簡單直捷,不易出偏差。之後再接駁到詩、詞、廿四史,是後話了。

閱讀「四大名著」的次第

「四大名著」可以割裂地讀 (即隨個人之喜好閱讀),但也可以整全地讀,將其視為一整全的體系。

今人好談人生哲學,用哲學思辯的方式探尋人生價值、意義,追問理想的人生應該為何。其實,整全地讀畢「四大名著」,它已提供了一人生方案 (life proposal),彼可不贊成,但這是中國數千年老百姓生活經驗的累積,錢穆言「文化即是人生」、「文化是我們『大群集體人生』一總合體」,然則這個人生方案亦可被視為中國文化真正的內涵。

如何整全地閱讀「四大名著」?「四大名著」的體系又是怎樣一個架構?以下將娓娓道來。

「四大名著」中以《西遊記》境界最淺,亦最多神怪成分,童蒙乃至青少年易入。書中七十二變、觔斗雲、火焰山、白骨精等,和兒童愛天馬行空地想像的心態相吻合,可激發其好奇心和閱讀興趣。孫悟空懷有一番才能,因無法在既有建制找到合適地位,遂大鬧天宮,終至被罰,這也和青少年恃才傲物、汲汲於推倒一切的叛逆心理相契,兼能予以警醒。最重要是唐僧儼如學校一老師,取經成佛體現更新概念。《西遊記》反映中國古人對人生初階段的認識,就是:兒童、青少年總是愛幻想,好學多才,會反叛,卻能在師友教導下改過遷善。這部小說專為兒童、青少年而設,為中國人人生初階段一必讀書。

由青年到中年,一顯著轉變是事業心之養成。如何成就事業?不外乎兩途徑,一是替人打工,一是自己做老闆。做打工仔有做打工仔之道,《三國演義》在此一方面有涵蓋。如諸葛亮在未遇劉備時好好做足準備,至獲重用,即一心忠於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便是最佳打工仔的示範。能為此者,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又趙雲抱阿斗出重圍、姜維試圖恢復蜀漢,也是盡忠的表現,是好的打工仔。司馬懿有才,卻處心積慮取曹魏而代之,在事業成就上無可厚非,但始終於道德有虧。做老闆也有做老闆之道。一個好老闆,該有劉備的仁厚不忍、孫權的英明果斷,而非像曹操般「寧人負我,無我負人」。孫劉能用人,信任臣下,故孔明、魯肅、周瑜各有所發揮。曹操疑心重,故楊修終被害,荀彧亦鬱鬱而終。《三國演義》用今天的話說,相當於一部職場指南,當中還有反間計、美人計、空城計諸種權謀詐術,沒有中年心境,難以契合。

然而,建立事業,可以是失敗收場,或被人陷害,或被人趕走,或因自己性格缺陷犯下大錯。此處《水滸傳》起大作用。《水滸》所寫,正是一群被朝廷陷害、趕走、遺棄的人,如何在梁山泊重整旗鼓,再次發揮影響力。只要有根據地、有知識、有人力物力、以義氣作連結,積少成多,積沙成塔,小店也可以逐步擴大,歷史上太平天國、反清革命亦賴此而成事。惟擴大業務後,不免派系林立,互相傾軋,一旦野心家上場成為領袖,更有顛覆瓦解整個事業的可能。《水滸》中宋江堅持「招安」,以口頭上的「義」取代真實的待兄弟以有情,梁山泊便是因此而消亡。熟讀《水滸傳》,可知東山再起、另起爐灶之道,也可慎防功虧一簣。

中年至晚年,因生命能量下降、親人友好先後離世、理想之幻滅,往往有種種難以排解的感觸。此一存在感受,剛好能接上《紅樓夢》。《紅樓夢》寫賈寶玉歷經榮國府的崩塌、黛玉離世等事後,看破紅塵,出家為僧,回歸青埂峰下。事業也好,親情、愛情、友情也好,不過是緣起緣滅,無明而生,執著固然不需要,但也不需汲汲於砍掉,珍惜曾經有過的情緣,接受已然或即將失去的,同時悲憫眾生之無知及受苦,知道世間總是「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如此自能活得灑脫、開懷。

結語

假如我們認同中國文化就是中國數千年老百姓人生經驗的累積,要簡單直捷了解中國文化,最好是通過「四大名著」。我姑且稱「四大名著」為新「四書」,研究「四大名著」的學問為新「四書」學。

閱讀「四大名著」,不必擔心無法看畢,不必擔心「離地」,而且生動有趣,容易記憶。尤其甚者,可知坊間庶民的日常生活動態,還可得一人生成長方案,或依從,或質疑,要之有路可循,而不至「民無所措手足」。「四大名著」更易衍生出不同的電視劇、電影、畫作、藝術品,普及性廣,受眾更多。這比單純推動讀詩詞、孔子、史書以弘揚中國文化明顯更加吸引,也更有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