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所撰寫的一篇短文。全文如下: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第一段開首講水上、陸上有各式各樣草本木本的花,可愛的非常多 (「蕃」即多的意思)。雖表面言花,實際是談人生理想,用今人的話語說,就是你想過一個什麼樣的人生。
周敦頤想到三種類型的人生,各用三個人、三種花去代表。
第一種人生是遠離世俗,消極隱居,代表者為東晉的陶淵明,陶淵明愛菊花,於是菊花可視作「花之隱逸者」。
第二種人生是追求榮華富貴,代表者為唐朝以來的普羅大眾,世俗老百姓,家家戶戶都栽種牡丹,貪其花大色艷、雍容華貴、富麗端莊,是「花中之王」,堪作富貴吉祥的代表。李肇《唐國史補》:「京城貴游,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一本 (一株) 有直 (同值) 數萬 (指錢) 者。」時人更有「牡丹嬌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牡丹因此成了「花之富貴者」。
然而,人生偏向第一或第二種都似乎過於極端,儒家講究中庸之道,周敦頤於是提出第三種人生,以他自己為代表。第三種人生是什麼樣態?他透過蓮花的特徵形象化地呈現出來。「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豔。這是講在世俗中生活 (有別於第一種),卻不汨沒於現實,維持孤高獨立的人格 (有別於第二種)。中間貫通,即無所隱曲,是誠的表現。外形挺直,即有骨氣,不易改變做人原則。誠與正直,都是美德,故如同香氣,越傳播越加清香。人有別於世俗的人而升高一層,在世俗人看來,自然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
《維摩詰經》<佛道品第八>:「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汙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周敦頤顯然受到佛教 (特別是天台宗) 思想的影響,佛家借蓮花的意象言菩提在煩惱中生,周則言道德人格的成就不離人群俗世,此和孔子「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同。
第一種人生,是高潔,是美好,但太難做到,故陶淵明以後,無人繼續了。第三種人生,要擇善固執,潔身自愛,亦不容易,故作者感嘆「同予者何人」。唯獨追求錢財,無止境的貪婪是最多人樂於為者,牡丹之盛,其實是世風日下的標誌。
全篇看似簡單,內裡卻蘊含哲學義理,給中學二年級的學生讀,他們的人生經歷,怎能讀出味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