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節,「元」指農曆的元月,「宵」指晚上,一般以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元宵節會「張燈」,相傳東漢明帝為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南北朝時,梁武帝崇佛,宮中每逢正月十五必大張燈火。及至唐朝,佛教大盛,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張燈結綵,自此佛家燈火遍佈民間,漸成風氣。亦從唐代開始,元宵「張燈」成為法定之事。
宋代以後,娛樂消閒事業流行,到處都有賞燈活動。「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元宵節遂成為未婚青年男女外出觀燈並趁機結識、相會的節日,故又有「中國情人節」之稱。
古人以元宵為題撰詩寫詞,代不乏人,其中以兩宋歐陽修和辛棄疾最為知名。
歐陽修撰有《生查子.元夕》,全詞如下: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首四句寫去年元宵,街上熱鬧非凡,市集花燈通明,作者與愛人在月下約定,互訴衷情,甜蜜溫馨。
後四句寫今年元宵,景物依舊,卻人面全非,愛人不在身旁,只有作者孤獨面對圓月花燈,不禁悲從中來,流下相思淚。
上、下兩闕恰成一對比,由幸福轉向悲劇,道盡人生之無常、感慨。此詩亦見永叔深情。
辛棄疾的元宵佳作,自然要數到《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上闋寫景。
彩燈綴滿街巷,猶如被春風吹開的千樹繁花,又像從天上吹落如雨的彩星,極盡想像之能事。
由天上轉入地下,車水馬龍,遊人如雲,百姓乃至達官貴人都攜同家眷出門觀燈,場面一片熱鬧。
下闕寫人。
蛾兒、雪柳是宋代婦女元宵所戴的頭飾,此辛棄疾描寫婦女們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盛裝出遊。
「蛾兒雪柳黃金縷」屬視覺描寫,「笑語盈盈」是聲音描寫,「暗香」是嗅覺描寫。但到了這裡,作者筆鋒一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人」不是在繁花似錦的街道上觀看燈火,竟獨自留在燈火闌珊的地方。
「那人」是誰?有兩種說法:
(1) 作者舊時相識,心中戀人;
(2) 他自己。此詞作於宋孝宗乾道七年 (公元 1171 年),或淳熙二年 (公元 1175 年),那時南宋偏安江左,無法收復中原,辛棄疾目睹臨安百姓全沉緬於歌舞昇平中,想到自己堅持北伐的豪情壯志終究是曲高和寡,無法實現,於是借在燈火闌珊處的那人以自況。
梁啟超評價此詞「自憐幽獨,啟傷心人別有懷抱」,可謂深得稼軒之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