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同治之死

同治帝之死是清宮一大疑案。關於其死因,官方正史認為死於天花 (相同記錄見於《翁同龢日記》),但《清朝野史大觀》卷一<清宮遺聞>:

孝哲后,崇綺之女,端莊貞靜,美而有德,帝甚愛之,以格於慈禧之威,不能相款洽,慈禧又強其愛所不愛之妃 (指鳳秀之女淑慎皇貴妃),帝遂於家庭無樂趣矣,乃出而縱淫……專覓內城之私賣淫者取樂焉……久之毒發,始猶不覺,繼而見於面,盎於背。

同治到私娼處,致染梅毒。

太醫知為淫毒,而不敢言,遂以治痘藥治之,不效。

蕭一山撰《清代通史》,再三強調同治帝死於梅毒。御醫李德立曾孫李鎮和李志綏稱,祖上口傳秘聞,同治帝死於梅毒。慈禧聽到李德立的診斷結果後,強迫他宣佈是天花。李鎮說:

同治梅毒潰爛後,流膿不止,奇臭難聞,曾祖父每日必須親自為他清洗敷藥,一個多月來受到強烈惡臭刺激,從此失去了嗅覺 (<同治究竟死於何病>)

事實真相如何?吾人再難定奪。本文旨在從同治帝身處的環境,以及其心理狀態,考查一下其中梅毒死的可能性。

同治帝五歲登基,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奉咸豐帝遺命輔政。他要有一番作為,基本上不太可能。及後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等雖與兩宮太后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扳倒八大臣,換來只是奕訢慈禧政治聯盟掌握實權,與同治帝毫無關係。

奕訢先後任領班軍機大臣與總理衙門大臣,掌握軍政大權。可是,同治四年 (1865 ) 起,奕訢遭慈禧猜忌,被革除「議政王」頭銜。同治八年 (1869 ),奕訢命山東巡撫丁寶禎捕拿慈禧親信太監安德海,未經審訊將其就地正法,為慈禧所恨。同治十二年 (1873 ),奕訢反對修復圓明園,修復圓明園正是同治帝的主意。

就當時國家財力不足、修園費用過高言,奕訢反對無可厚非。但是,同治帝甫親政,第一件想做的事就觸礁,時值十八歲,年少氣盛,血氣方剛,他對奕訢一群人恨得牙癢癢,不難想像。他卒之萌生免去奕訢等王公大臣職務的念頭,令朝野震動,幸得慈禧出面調停,王公大臣才避過一劫。

同治帝為慈禧所親生,又是她賴以掌握權力的靠山,所謂母憑子貴。同治帝汲汲於修復圓明園,旨在對慈禧盡孝,讓母親能頤養天年。按理,慈禧應全面支持兒子,與諸王公大臣對抗。何故慈禧竟站到調停的位置,保持起中立來?這和慈禧個人的性格及處事作風有關。

咸豐帝晚年,常讓慈禧代筆批閱奏章,並允許其發表自己意見。如果慈禧無卓識,凡事以自己利益為先,咸豐帝會允許她這樣做嗎?勿忘記咸豐帝可不是昏君!與奕訢合作,更充分展露其政治手腕。為了自己的親兒而與眾王公大臣為敵,慈禧不致這麼愚蠢。

同治帝得不到王公大臣的支持,也無法獲取母后全盤信任,致使政治上陷於孤立,甫親政即重重摔了一跤。他和慈禧的母子關係,相信在同治十二年後亦出現變化,逐漸疏遠。

當時同治帝十八歲,事業失意,與親母失和,其渴望得到情感上的安頓、情愛上的滋養,是可以理解的。可悲的是,同治帝大婚竟和親政捆綁在一起。他娶皇后阿魯特氏,慈禧有無強迫夫妻二人分離,要求同治帝愛所不愛之妃,不得而知。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同治帝實無法從枕邊人中換來根本的釋懷,反之,他只時時刻刻感受到母親對自己的監視、控制、約束。此一狀況下,他要離宮舒緩壓力及不快,是順理成章的事。

《清朝野史大觀》記奕訢長子載澄經常出入聲色犬馬之地,把奇聞趣事講給同治帝聽。同治帝年齡與之相若,遂跟載澄微服出宮,到青樓酒館流連。同治帝亦好女色,「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鳳輩,皆邀幸」、「小說淫詞,祕戲圖冊,帝益沉迷」。

平情而論,事業、親情、愛情皆落空,又正值血氣方剛之時,對性好奇乃至沉溺性欲滿足以減壓是很正常的事,實屬迫不得已。況且,據上分析,同治帝更多是想獲得心靈上的安慰,豈知由此染上梅毒惡疾。慈禧強迫李德立宣佈是天花,用「治痘藥治之」,亦符合她一貫性格,總之不要影響到大清皇室的名聲就好。

事實真相如何,不得而知。純粹講可能性,「同治帝死於梅毒」說不見得危言聳聽,荒謬絕倫。故此蕭一山、高陽才會信以為真。

退一步說,就算真無其事 (1979 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醫研究院和北京醫院的有關專家教授,對同治帝的病情發展及用藥情況進行了專門研討,得出結論:同治帝確實死於天花),長期處於失意及情感乾枯之中,身體焉能健壯?天花焉能不至?同治帝十八歲而崩,是清史中最短命的皇帝,也是清史中最可憐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