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若望,耶穌會傳教士,明朝晚期來華傳教,從歐洲帶來不少數理天文書籍和科學儀器。宦官魏忠賢專橫,他前往西安,除了進行宗教活動,還從事科學研究和著述。在徐光啟 (崇禎朝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與利瑪竇合作譯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前六卷,編纂集中國古代農學之大成的《農政全書》) 力薦下,湯若望回北京供職於欽天監曆局。二人合力編修《崇禎曆書》,此書是對中國傳統曆法的重大改革。
清兵入關,湯若望投歸清朝,擔任欽天監監正 (天文曆法局局長)。他深得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帝信任。康熙帝繼位,對天主教採寬容態度,願意聽傳教士講道,竊以為受湯若望影響。
輔政大臣鰲拜等一直反對西洋學說,且不滿外國人參議朝政,敵視傳教士。他聯合欽天監官楊光先 (曾說:「寧可使華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國有西洋人」),誣陷湯若望等傳教士「潛謀造反」、「邪說惑眾」、「曆法荒謬 (將吉時、凶時倒置)」,史稱「曆獄」。當時湯若望已經七十三歲 (康熙三年,1664
年),有病在身,言語不清,只能由南懷仁代言。他被判凌遲,卻因孝莊太皇太后懿旨 (「湯若望向為先帝所信任,禮待極隆,爾等欲置之死地耶?」) 獲釋免死。康熙八年
(1669 年),康熙帝給湯若望平反,湯若望三年前病死。
南懷仁也是耶穌會傳教士,本來在山西傳教,後來受召前往北京協助湯若望。他精於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對天文、曆算有深刻認識,更曾助清廷鑄造紅衣大炮。「曆獄」期間,他逐條駁斥楊光先等在曆法推算方面的錯誤。康熙二十七年 (1688 年) 在北京逝世。
受來華傳教士影響,康熙帝對西方文化深感興趣,並非常重視自然科學,曾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知識,有很高的科學素養。他又學習測量、物理、化學等,每逢出巡,必實踐應用,藉科學方法和西方儀器繪製地圖,康熙帝因此有「科學家皇帝」的稱號。
不過,康熙帝晚年墨守成規,缺乏創新,且擔心西方先進科技會動搖騎射起家的滿清統治,對科學處處防範。復加上中國傳統舊俗與天主教教義相抵觸 (羅馬天主教宗禁止中國教徒祭祖祭孔,以為與天主教教義相悖,不可容忍。康熙帝重申,「眾西洋人,自今以後,若不遵利瑪竇規矩,斷不准在中國住,必逐回去。」所謂「利瑪竇規矩」,即允許中國教友繼續祭天祭祖祭孔。整場爭論稱「中國禮儀之爭」),保守派官僚群起攻擊科學為「奇技淫巧」,康熙帝卒之下令禁教,傳教士被逐,中國閉關自守,科學發展停滯。
對外貿易方面,發展蓬勃,大量茶葉、絲綢、棉布、瓷器、漆器經廣州運往歐洲銷售。康熙五十九年 (1720 年),廣州商行發展到十六家,其未幾在官府支持下,成為具壟斷性的「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