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社會」與「封閉社會」
「開放社會」與「封閉社會」一組概念,最早由柏格森 (Henri Bergson) 提出,波柏 (Karl Popper) 作了進一步發揮。
按照波柏的理解,「開放社會」具有以下特徵:
1. 自然法與成文法分開,講究個人須為自己的道德選擇負責。
2. 政府能對民意予以寬容,並作出適當回應,表現靈活。
3. 政府容許民間批評,且行為透明,較能尊重個人自由和人權。
4. 政治與文化多元,有活力不斷改善、進步。
5. 以民主為改革與政權更迭的機制,不需經過流血、革命或政變。
與「開放社會」相對反,「封閉社會」的特點是:
a. 政治單極、文化單元,只容許「一言堂」,故此是威權的、獨裁的、專制的。
b. 傾向集體主義、部落主義、群體主義。
c. 權力更替往往只能用暴力革命完成。
波柏認為,一旦民眾經歷過「開放社會」的生活,幾無可能被當權者壓制,倒退至「封閉社會」。
另外,「封閉社會」窒塞思想自由,批判性思維、言論及思想自由乃「開放社會」的產物。
主權移交前的香港,政府善於疏導民意,親中愛國陣營可與較西化的爭取民主自由的人士講道理,不必大打出手,彭定康的「新九組」更接近立法會全面直選。九十年代上半段的香港,絕對就是波柏眼中的「開放社會」!
可惜不到三十年,香港竟出現文革翻版,意見表達自由受限制,老一輩中間派作古,其直向「封閉社會」一墮到底,豈不教人悲哀!
DSE 歷史科試題風波根本是另一場文革
「『1900
- 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試參考資料 C 及
D,並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首先,這份卷是歷史科,考過歷史科 (不是中史) 的人都知道,只根據提供資料照本宣科,分數一定不高。沒錯,資料 C 及
D 選取有偏頗,但以為考生因此極有可能被誤導,這未免太信不過考生。難怪一名應屆 DSE 歷史科考生在公開信中說:「苦讀三年歷史,如果我仍會因為一份考卷上的一條問題的一些字眼而被『誤導』,那麽我那三年豈不是白讀?」
其次,1900
- 45年,時間跨度極大,就筆者愚見:
I. 明治維新啟發光緒變法圖強,日本的君主立憲思維刺激維新派,伊藤博文甚至被延攬充當顧問。
II. 晚清現代化陸軍是在日本接受軍事訓練。
III. 革命黨人乃至維新人士曾獲日本提供政治庇護,同盟會在東京成立。
IV.「哲學」之譯名來自日本啟蒙學者西周。
V. 著名作家魯迅對中國民族性的批判,孕育於留學日本時。
VI. 抗戰期間,南京偽汪政權管治地區較國府控制區好,人民有生活,亦較穩定。
VII. 八年抗戰摧毀了國軍主力,亦導致大批年青人投奔延安。某種意義上削弱了蔣介石軍人獨裁。
楊局長稱「弊多於利」是公認的,無討論空間,果真是這樣嗎?
退一步,就算再公認的共識,都可以懷疑、討論吧!胡適說:「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此之謂科學方法、批判思維。楊氏及一眾群小的肆意猛攻,不正是窒礙科學方法、批判思維之運用嗎?無科學方法、批判思維之運用,即無真正客觀的學術、知識,楊氏實欲令香港學術界絕後,心腸都算歹毒!
還有,該題果真有問題,亦應由專家來決定、指出,決不能由非歷史專業的楊局長及林鄭來指手劃腳,遑論諸群小。以非專業迫逼專業,文革年代便是如此,名教授如陳寅恪、吳唅等遭紅衛兵批鬥,這是對學術的踐踏、摧殘!以往借打倒封建之名行惡,今次以傷害中華民族兒女情感撐腰,然本質仍是一脈相承,是反智主義的大破壞,為一大倒退。
香港無脊樑,大動蕩是意料中事
最可悲是歷史學者劉智鵬,乃至考評局,都選擇「跪低」,同意取消試題。無腰骨的情況同樣見於港台宣佈暫停製作《頭條新聞》。
眾所周知,《頭條新聞》、《鏗鏘集》、《城市論壇》是香港人的政治啟蒙,為締造公民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它們也體現著新聞自由、意見表達自由、言論自由。
對警方冒犯竟可令《頭條新聞》「摺埋」,這是以警察凌駕諸基本自由的價值。警察屬國家機器,則國家大於個人。這是不折不扣的極權主義!封閉社會!
況且,從不同的照片及新聞片段,清楚看到警察濫權施暴,七二一真係唔見人,當根據客觀事實作嬉笑怒罵都變成蓄意抹黑警方,警暴只會越來越凌厲,而港台的妥協退縮等於助紂為虐。
媒體、新聞界,向來被視為「第四權」,擔負著一重要角色,即:幫助公眾了解問題,發表公共見解,並對政府權力作出一種制衡。英治年代,英國諸報章、香港流通諸報章,皆具此功能。唯中共的《人民日報》沒有,中央電視台也沒有。
刻下港台、tvb 皆無法發揮「第四權」的監督制衡功能,連給香港人消消氣的《頭條新聞》都被殺,一面是不斷加強高壓,一面是忿忿不平無法排解,如拔河般,兩邊相扯,香港動蕩不安,是可以預期的。
李鵬飛逝世標誌著和理非時代的終結
矛盾激化有賴調停者化解,偏偏持中間立場、較冷靜理性的政治人物買少見少。
審視李鵬飛一生,他是典型親中愛國分子,1991 年與周梁淑怡等人創立啟聯資源中心,抗衡港同盟。彭定康推行政改,李鵬飛與自由黨跟港府對抗,另提中共領導人接受的「九四方案」。
不過,愛國之餘,不乏諍言。2003 年廿三條立法,他予以反對。及後又參加七一遊行,2013 年更參與由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牽頭成立的組織「香港 2020」,探討香港政制改革方案,積極推動 2017 年落實行政長官普選及
2020 年立法會普選。
對於林鄭,李鵬飛坦言:
讀書時時考第一的人,以為自己樣樣掂。佢比較自負,認為自己係有料之人。她是一個非常有性格的公務員,對下屬要求十分嚴謹。佢真係好勤力,乜嘢文件放喺佢枱面都睇晒。
佢一日工作十六小時,但唔係好信任人。
林鄭最大問題,係佢無政治智慧,唔係一個政治人物。佢係一個公務員,跟指示、收
order 做嘢。
林鄭用一種
take order 方法做事,有嘢唔敢同上頭講,但如果佢有政治智慧,就應該建立自己特殊地位。她既然是香港 number one,任何事與中央有衝突,她作為領袖,雖然是中央委任,但應要企喺香港人這一邊。
林鄭最錯,就係冇企喺香港人一邊。任何問題,她都有資格搵韓正,可以話這是香港人問題,我要企香港人這邊。她一定要俾香港人知道,她為香港人出聲。你睇吓其他省委書記,都係為自己省的利益去拗,尤其香港好敏感,一國兩制非常重要,中央係想聽。
林鄭今次的遭遇,告訴日後的特首:任何人做,一定要同中央講,當國內與香港利益有衝突時,要企喺香港人一邊,如果唔係,你唔好來搵我,因為無得做。中央唔俾的話,就講:炒我囉。
他同意撤回修例、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和林鄭出來道歉。
李鵬飛逝世是一個標誌,標誌著開明親中派逐漸淡出香港歷史舞台,往後只剩下吳秋北、李慧琼之流。
以前香港有和平理性,是因為親中愛國都會講道理,願意互相理解,對手如此,民主派何需激進?
當親中愛國變得冥頑不靈,動輒視對手如殺父仇人,爭取民主自由者相應採取激烈抗爭手法,是必然的。奈何這只會劇化矛盾,卻非消弭矛盾於無形。
未來的日子,大概香港已回不到從前,那個和理非的年代,以力假人、鬥拳頭大武器多的衰亂世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