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年三十,先後歷母親早逝、職場浮沉、所愛非人,心中積累,寫成此篇,竟意外地與魏晉道家契合。
余自大學畢業,一度以孔孟之學為人處事,發奮砥礪,一往無前。然而,這換來是夢想的接連幻滅,心力付出了,竟無回報,只有傷痕。
余轉信眾生皆苦,而苦源即為眾生皆有情、有所執著。天台宗的「不斷斷」、禪宗的「運水搬柴,無非妙道」,曾被援引以救濟。可惜剪不斷理還亂,藕斷仍然絲連,余由是明情、執本不可去,而為人之性。
面對情、執,只可順應之,不可窒礙之,更不可根絕之。想憤恨時且憤恨,想掛念時且掛念,想嫉妒時且嫉妒,當中沒有工夫可言。勉強言之,就只有一保真、存真之工夫,終極的形態即為真人。莊子看不起蜩與學鳩,其實,蜩與學鳩的譏笑何嘗不是一真性情之流露?莊子是真,蜩與學鳩也是真,中間沒有高低可言,層次區分,我認為這才是人世間的理想狀態!
沿此而往,召妓、自慰、做愛、同性戀固可因應本性之需要而被允許,不同政見、學術觀點、價值觀亦因應不同本性而被包容,文明由此生矣!
- - - - - -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本性,這個本性,不是儒家的道德心性,而是一種中性義的自然質地 (包括才能、性格等),有謂此乃天父恩賜,有謂此乃氣稟結胎所成,要之,吾人只可保存,不可改易,不可扭曲。因一旦改易、扭曲,你將不成為你自己,荀子「化性起偽」於建立社會倫理秩序有益,卻是戕賊人性。
有人懦弱,有人堅強,有人重情,有人尚理,有人講究精神交流,有人喜歡經驗觸碰,沒問題,各適其適。作為統治者,要讓老百姓順乎自己的本性行事,做他們自己想做的選擇。現代自由主義著重保障各項基本自由,著重收窄貧富差距,密爾言「傷害原則」,這些都是應該的。作為父母,要讓子女順乎自己的本性去學習,要懂得放手,要相信小朋友。作為朋友,要彼此成全對方的本性,別強人所難,嵇康說:「夫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因而濟之。」最後,作為伴侶,也不應汲汲於改造對方,而是更多的體諒、接納及包容。
人在成長過程中,會接觸到不少人,儘管彼此會互相影響,各人仍是在生自己的生,死自己的死,出生時獨自呱呱地哭,死亡時獨自合上眼睛,旁人會觀望,會安慰,但哭的、合上眼的,始終是你自己。沙特說:「人是命定自由」,理由是沒有人可替你做決定,走完整條人生路,仍需要你自己,不能靠別人。這個意義上,孤獨似乎是人的存活狀態。
由人的存活推擴及萬物的存活,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皆各遂其生,相互影響,但又各自獨立。這一切,沒有造物主在推動,即使有,亦只是由無到有的一剎那起過作用,之後又復歸沉寂。何以這人會在此時此刻誕生?何以那人會遇上此人而不是彼人?何以甲與乙早結識卻對丙動情至終老?種種結合聚散,不可解,佛家云「不可思議」。因「不可思議」,故生陌生感、荒謬感,遂勉強追溯種種因果,排比並列,歷史學某程度上反映人面對陌生、荒謬世界的軟弱無力,越多因果解釋,越顯無知,只是分別心、認知心在作崇。
人唯一要做的,可以做的,是保存屬於自己的本性,隨遇而安。一切價值規範,遵守抑或違反,先問問自己的本性,名教、自然可以對立,也可以不對立,可一時對立,也可一時不對立。天堂有路,地獄也有路;甜蜜是福,失戀也是福。聖人是人,妓女乞兒也是人。執一,可以統眾;守一,可以四通八達。此「一」不是別的,就只是你出生就有的本性。率性而行,率性而言,任環境怎轉,也不能傷害你,莊子曰「哀樂不能入」。
人世間固有種種殊相,種種情感及心理反應,種種思維想法,但亦有其共相,一切都是在或多或少依著自己的本性而行,獨來獨往,在這陌生的、荒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