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對養生的見解,見於<養生論>。
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壽百二十,古今所同,過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兩失其情。請試粗論之。
白話翻譯:
世上有人認為神仙可以通過學習變成,不死可以經過努力實現。又有人說:人的壽命最多只有一百二十歲,古今相同,超過這個壽限以上,沒有不是蠱惑人心而又荒謬的。這兩種說法都不符合實情。請允許我粗略地論述這個問題。
案:
嵇康<養生論>有兩大主題,一是論證神仙不可以經後天學習變成,二是指出不死可以藉後天努力實現。
夫神仙雖不目見,然記籍所載,前史所傳,較而論之,其有必矣。似特受異氣,稟之自然,非積學所能致也。
白話翻譯:
神仙雖然不能憑著眼睛看到,但記事之書記載的史實、歷代史籍傳寫的人物中,都明白記述神仙及其事跡,看來神仙是一定有的了。似乎他們獨受異常之氣,稟承自然,非久學所能實現。
案:
嵇康解釋神仙為何不可學而成。他按照氣化論立場,認為神仙乃稟受獨特異常之氣的結果。這全屬先天層次,與後天無關。
至於導養得理,以盡性命,上獲千餘歲,下可數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白話翻譯:
至於導氣養性得當,用來使人享盡天年,上等的獲得一千多歲的壽命,下等的獲得大約數百歲的壽命,是能夠實現的。然而世人都不精通導氣養性的方法,所以無人能夠獲得這樣的壽命。
案:
長壽不死的關鍵在於導氣養性得當,而導氣養性得當是可以學習、可以實踐修行的,下面將談導氣養性得當的竅門。
何以言之?夫服藥求汗,或有弗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終朝未餐,則囂然思食;而曾子銜哀,七日不饑。夜分而坐,則低迷思寢;內懷殷憂,則達旦不瞑。勁刷理鬢,醇醴發顔,僅乃得之;壯士之怒,赫然殊觀,植發沖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猶國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喪於外,猶君昏於上,國亂於下也。
白話翻譯:
憑什麼說明這一道理呢?人們服用藥物來希求發汗,有時並不能夠取得效果;可是慚愧的心情一旦彙集,就會大汗淋漓。整個早晨沒有用餐,就飢腸轆轆、很想吃飯;可是曾子由於親人去世而心情悲傷,七天不吃東西也不飢餓。到了夜半還坐著不睡,就昏昏沉沉,很想就寢;要是心存深憂,那麼到了天亮也不能合眼。梳子可以梳起頭發,濃酒可以使臉紅熱,不過是靠外力達到了這樣的程度罷了;壯士如果發怒,憤怒的樣子看起來和平常人大不相同:是豎起頭發、衝起帽子。由此說來,人的精神對於身體,猶如國家的君主。精神在內躁亂不安,身體就會在外受到損害,猶如君主在上位昏庸無道,國人就會在下邊作亂一樣。
案:
此論證精神對身體有主宰、控制的作用。
夫為稼於湯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雖終歸於焦爛,必—溉者後枯.然則,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而世常謂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傷身,輕而肆之,是猶不識一溉之益,而望嘉穀於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裡俱濟也。
白話翻譯:
在商湯時的大旱年間種莊稼,獨獨有過一次灌溉的禾苗,雖然終歸也要枯萎,但必定是那有過一次灌溉的最後枯萎。既然這樣,那麼,一次灌溉的益處本來就不能輕視啊!可是世人常說一次發怒不足以傷害生機,一次悲哀不足以傷害身體,於是輕率的放縱自己,這就猶如不明白一次灌溉的益處,卻對著旱苗、期望她長成好的莊稼一樣。因此精通養生的人知道身體是依賴精神來挺立的,精神是憑借身體而存在的,明白生機容易喪失,懂得一次過錯也會傷害生命,所以修養性情來保養精神,使心志安定來保全身體,在感情上不留愛憎,在心中不留憂喜、清淨淡泊,不受哀樂的影響,這樣就會身心和洽,氣機平順;還要進行呼吸吐納的修煉,服食丹藥仙草以調養身體,使身體和精神相互融合,這樣就會表裡一起相輔相成。
案:
精神
(神) 和身體
(形) 是一種辯證的關係,身體依賴精神挺立,精神憑借身體存在,所謂「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由於精神對身體有主宰、控制作用,要養好身體以繼續展現精神,必須從精神一面著手。
感情上不留愛憎,心中不留憂喜,清淨淡泊,不讓哀樂干擾 (「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都是針對精神的修養工夫。加上吐納、服食等針對身體的輔助工夫,長壽不死非不可期,此乃導氣養性得當的竅門。
王弼有「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於物」的說法,嵇康跟他的意見是相同的。而吐納、服食等,竊以為受到道教影響。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不知區種可百餘斛.田、種—也,至於樹養不同,則功效相懸。謂商無十倍之價,農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
白話翻譯:
採用播種之後不再管理的田種法,一畝地能出產十斛糧食,就叫做良田,這是天下的共同說法。不知道採用播種之後講究管理的區種法可以使一畝地出產一百多斛糧食。土地和種子是一樣的,然而種植管理的方法不同,那麼成效就會相差很大。認為商人沒有十倍的利潤,農民沒有一畝地收獲百斛糧食的希望,這些都是墨守成規而不知變化的看法啊!
案:
這是以種田為喻,說明享壽一千幾百歲是後天努力可以達到的。
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熏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虱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豈惟蒸之使重而無使輕,害之使暗而無使明,熏之使黃而無使堅,芬之使香而無使延哉?故神農曰「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
白話翻譯:
常吃黑大豆就會讓人身體沉重,過量使用榆皮和榆葉就會讓人昏昏欲睡,合歡能讓人消除鬱忿,萱草能讓人忘記憂愁,這是愚蠢人和聰明人都知道的常識。大蒜會傷害眼睛,河豚魚有毒不能使用,這也是一般世人所懂得的道理。身上蝨子寄生到了頭上就會逐漸變黑,雄麝吃了柏葉就能生成麝香,生活在山區的人由於水土不好頸部會生出癭病,生活在晉地的人由於水土問題牙齒會變黃。從這些情況推論,凡是吃的東西的特性,在薰陶性情、影響身體方面,無不產生相應的作用。難道只是吃了黑大豆而影響身體使之沉重就沒有什麼東西使之輕健、大蒜傷害眼睛使之昏暗就沒有什麼東西使之明亮、水土薰染牙齒使之變黃就沒有什麼東西使之潔白堅固、柏葉的香氣襲入雄麝使之生成麝香就沒有什麼東西使之生成臭物嗎?因此神農氏所說的「上品藥保養生命、中品藥調養性情」的話,實在是由於深知養性保命的道理,才要靠藥物的輔助養護來達到養生的目的啊!
案:
五行
(金、木、水、火、土) 相生相克首先由陰陽家提出,經西漢董仲舒之手而形成一完整的系統。五行後來又對應五臟,食物乃至外在環境因素亦有五行之分。嵇康一大段發揮,正是應用五行相生相克以解釋如何做到養生。
「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 (凡是吃的東西的特性,在薰陶性情、影響身體方面,無不產生相應的作用)」是全段的重點。換言之,養生不能任意進食。
而世人不察,惟五穀是見,聲色是躭,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內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白話翻譯:
可是世人不去仔細思考這一道理,只是看到五穀的作用,沉溺於聲色之中,眼睛被天地間的事物所迷惑,耳朵致力於欣賞淫邪的音樂,讓美味佳餚熬著他們的臟腑,讓美酒燒灼著他們的腸胃,讓香氣腐蝕他們的骨髓,讓喜怒擾亂著他們的正氣,讓思慮損耗著他們的精神,讓哀樂傷害著他們平和純正的本性。就小小的身體來說,摧殘它的東西不是來自一個方面;精氣容易耗盡的身體,卻要內外受到攻擊,身體不是木石,難道能長久嗎?
案:
此嵇康消化老子、莊子之說而進一步。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二章),嵇康「目惑玄黃」不是「五色令人目盲」嗎?「耳務淫哇」不是「五音令人耳聾」嗎?「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腸胃,香芳腐其骨髓」不是「五味令人口爽」嗎?
「喜怒悖其正氣,思慮銷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的反面不正是莊子「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養生主》) 嗎?
老莊俱未有對理論前設說個明白,嵇康卻點出:因為人的形軀是很容易被摧殘的、精氣是很容易被耗散的,為了令自己身體得以維持正常運作,精神有憑藉繼續彰顯,人要特別防範五官的放縱、情感思慮的氾濫。
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風寒所災,百毒所傷,中道夭於眾難。世皆知笑悼,謂之不善持生也。至於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積微成損,積損成衰,從衰得白,從白得老,從老得終,悶若無端。中智以下,謂之自然。縱少覺悟,咸歎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由桓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無功之治。
白話翻譯:
那些自行其是表現過分的人,飲食不加節制,因而產生百病;好色不知疲倦,因而導致精血虧竭。他們是風寒侵襲的對象,是百毒傷害的目標,在生命的中途就會因這種種災難而早死。世人都知道嘲笑或哀悼,說他們不善於養生。至於安排生命活動不夠妥當,在疾病還未顯示徵兆時就疏忽了它的危害,以致沒有顯示的病症累積起來造成虛損,虛損累積起來造成衰弱,從衰弱發展到頭髮變白,從頭髮變白發展到精力疲極,從精力疲極發展到壽命終結,竟糊裡糊塗地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中等才智以下的人們,還以為那是自然的規律。縱使稍有醒悟,也只是在患病開始之後嘆息並表示遺憾,卻不懂得在疾病還沒有顯示徵兆時就小心防範各種危害。這就猶如齊桓侯染上了將死的疾病、卻為扁鵲的先見之明而生氣一樣,把感到了病痛的時候當作患病的開始。病害是在沒有顯示徵兆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卻要在病情顯著之後救治它,所以會有白費力氣的治療。
案:
此處嵇康談兩種未能養生的人:
1. 暴飲暴食、放縱性欲的人;
2. 在疾病未現徵兆時大量損耗精神身體的人。
馳騁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壽。仰觀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證,以同自慰,謂天地之理盡此而已矣。縱聞養生之事,則斷以所見,謂之不然。其次狐疑,雖少庶幾,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藥,半年一年,勞而未驗,志以厭衰,中路復廢。或益之以畎澮,而泄之以尾閭。欲坐望顯報者,或抑情忍欲,割棄榮願,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數十年之後,又恐兩失,內懷猶豫,心戰於內,物誘於外,交賒相傾,如此復敗者。
白話翻譯:
奔波於常人的世界,所以只能有短暫的壽命。總覽古今人間,無不都是這樣。用多數人的情況來證實自己的看法,用跟常人同樣的壽命來安慰自己,認為天地之間的事理,完全都在這裡了。縱使聽到了養生的方法,也要用自己的見識評判它,認為它不怎麼樣。再者則是疑慮重重,雖稍有仰慕養生的奧妙道理之心,卻不知道遵從的途徑。再者是自己努力服用丹藥,半年一年之後,勞苦一番卻不見有效,心志因此倦怠而衰退下來,中途又放棄了。有些人補益自己就像用田間小溝的細流去澆地一樣,又小又慢,可是耗散起來卻像讓海水奔瀉而去一樣,又多又快。還有些人想坐待明顯的好報,或壓抑性情,強忍欲望,違心捨棄宏大的志願,可是世俗的嗜好卻常常縈繞在耳目之前,而期待的養生功效要在數十年之後才能顯現出來,又擔心兩者都會失去,心中猶豫不決。思想在內不斷校正,物欲在外不斷誘惑,近前的物欲享受與遠期的養生功效相互排斥,這樣也要失敗的。
案:
嵇康續談五種未能養生的人:
3. 以常識經驗否認有養生方法的人;
4. 有仰慕養生之心,卻走錯了路的人;
5. 半途而廢的人;
6. 養生的工夫只做得少許,耗損形神之事做得很多;
7. 不想為了數十年後才有成效的養生犧牲目前感官享受的人。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難以目識。譬猶豫章,生七年然後可覺耳。今以躁競之心,涉希靜之途,意速而事遲,望近而應遠,故莫能相終。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專喪業,偏恃者以不兼無功,追術者以小道自溺。凡若此類,故欲之者萬無一能成也。
白話翻譯:
養生的道理隱微奧妙,可以從事理上推知,難以用眼睛識別,譬如枕木與樟木,生長七年之後才能區分開來。今以急於求成的心理來跨入清心寡欲的修養之路,意圖速成但收效緩慢,希望迫切但效應久遠,所以誰都不能堅持到底。心志遠離養生之道的眾多世人,認為養生沒有效果,就不去追求。追求養生的人,因為不專心,亦喪失成效。片面依靠一種方法的人,因為不全面,最終沒有建樹。只追求養生技術的人,因思路狹窄,自毀大業。凡如這種種情況,都令想享盡天年的人一萬個裡沒有一個能成功的。
案:
要成功養生,必須做到:
i. 切勿急於求成,懷有急功近利的心態;
ii. 始終堅信養生是有效果,繼而產生動力去追求;
iii. 專心致志,心無旁騖;
iv. 採用多種方法,多管齊下;
v. 切勿過份著重具體技術層面,要料理精神層面,形神兼顧。
善養生者則不然也。清虛靜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貪而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泊獨著。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又守之以一,養之以和,和理日濟,同乎大順。然後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曦以朝陽,綏以五弦,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若此以往,庶可與羨門比壽,王喬爭年,何為其無有哉?
白話翻譯:
善於養生的人就不是這樣,是思想上淡泊虛無,行為上安靜泰然,不斷地減少直至去除私心和貪欲。懂得名利地位會傷害精神,所以輕視而不去追求,並不是心中希望得到而後要在行動上夾硬克制。明白美味佳餚會傷害生機,所以拋棄不眷戀,並不是心中貪戀不已而後要在行動上強行壓抑。名利地位等外在東西因為會使心性受害所以不留在心中,精神因為淳樸淡泊就能特別飽滿。胸襟坦蕩而沒有憂患,心境寧靜而沒有思慮。又去用守一之工夫約束自己,用和諧之氣調養自己,兩者一天天地相輔相成,就會在安定的境界統一起來。然後再用靈芝薰蒸身體,用甘泉滋潤臟腑,用朝陽沐浴皮膚,用音樂安定神志,順其自然而為,自感適意,這樣就會身體輕健,心性沉靜。忘掉物質享受帶來的所謂歡樂,然後就會得到真正的愉快滿足。擺脫生命的牽掛,然後就會使身體獲得長壽。像這樣地堅持下去,差不多就可與羨門比一比壽命,同王子喬較量年齡了!為什麼說養生沒有應有的成效呢?
案:
導氣養性得當的竅門何在?嵇康總結「清虛靜泰,少私寡欲」、對名位「忽而不營」、對美味「棄而弗顧」。
能夠認真下工夫,即可達至「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的境界。加上「守一」、「養和」(內在的輔助工夫)、「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曦以朝陽,綏以五弦」(外在的輔助工夫),即可進入「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的理想境界。
- - - - - -
[嵇康養生理論系統表]
人稟自然之氣而有形、神
(神為形之主宰,形為神顯現之憑藉,形神俱易耗損)
à 心態:堅信養生是有效果、專心致志、勿急於求成
à 工夫:
I. 養「神」工夫 (內在)
總綱:清虛靜泰,少私寡欲
主要工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
輔助工夫:守之以一,養之以和
II. 養「形」工夫 (外在)
主要工夫:呼吸吐納,服食養身 (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
輔助工夫:蒸以靈芝,潤以醴泉,曦以朝陽,綏以五弦
à 境界:
A. 初有小成: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
B. 終極化境:無為自得,體妙心玄,忘歡而後樂足,遺生而後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