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9日 星期日

從盧雪崑的話看中西哲學

偶然看到新亞研究所教授盧雪崑的座談會片段,不愧為牟宗三先生嫡傳弟子,她對哲學的看法,似和現在於學院教哲學的人不同。她指出,哲學有兩種功用:一是安頓生命,一是令現世變得更好、更適合人生活。「西方哲學主導下,人人每天都受核彈襲來恐嚇,這就反映西方哲學本身存有根本的問題。」哲學不純粹是一組概念或問題,而是要用於世,要潤澤生命,改變世界,故其為偉大、莊嚴。當然,錯誤的觀念將生命扭曲,把世界毀滅,為禍亦最大,馬克思共產主義及其唯物論就是一例。

盧教授點出孔子的智慧就是「人者,仁也」,以及「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竊以為這也是中國文化的命脈所在,明乎此,即可通曉中國文化。仁是什麼呢?是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是與周邊的人、事、物乃至宇宙休戚與共。仁不是冷冰冰,像朱子不活動的靜理,仁是活潑的。「一個個個體手拉著手聚在一起,『一體』是很美的,不是共產黨那種集體主義」,可謂畫龍點睛。至於「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主動權在人那邊,人不能靠超越者如上帝去打救,人只能自己救自己。人如何自己救自己?就是要有仁,要彼此疾痛相感。

盧教授又提到朱子的「存天理,滅人欲」(應該不是朱子說的)。「人欲怎能滅去?盡滅人欲了,還可見天理嗎?」此問實在精警,亦切中朱學的核心弊病。較朱子稍早的胡五峯,就說:「夫婦之道,人醜之矣,以淫欲為事也。聖人則安之者,以保合為義也。接而知有禮焉,交而知有道焉,惟敬者為能守而弗失也。《語》曰『樂而不淫』,則得性命之正矣。謂之淫欲者,非陋庸人而何!天得地而後有萬物,夫得婦而後有男女,君得臣而後有萬民,此一之道也,所以為至也。」天理不待滅人欲而後見,猶如佛性不必斷無明而後見。這是一個哲學見解,但也影響到日常生活,試想全無人欲的生活要如何度過?貼近生活經驗去提煉哲學見解,是盧教授講哲學一個優點。

「天理不是令人驚,令人畏懼,天理只是你自己內心怎麼想。」這又給朱子一下棒喝,而與仁的活潑相契。

她還提到康德講意志立法,但筆者覺得康德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為知性劃出界限,有些東西是永遠不能知的,我們的認知機能是如何如何的。西方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聖奧古斯丁、聖多瑪,從無哲學家探究知性的界限,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就只有康德做得到,當然中國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亦然。用孔子和康德來概括中西哲學精神,其實很適切。

哲學當然可以講概念、講問題、講系統,越講越細密,越講越精微,但回想古今中外一些偉大的哲學心靈,蘇格拉底在市集與人討論,孔子講學於杏壇,他們何曾以擅玩概念迷宮自豪?今天講哲學者,又有多少人能深切明白「人者,仁也」,對「認識你自己」有所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