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論楊修之死

(一)《三國演義》所記楊修之死並非史實

關於楊修之死,羅貫中《三國演義》有一段很詳盡的描述:

操屯兵日久,郤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適庖官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沈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操隨口曰:「雞肋雞肋」惇傳令眾官,都稱「雞肋」。

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啟程。有人報知夏侯惇,惇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曰:「公何收拾行裝?」修曰:「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時慌亂。」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裝,於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

當夜曹操心亂,不能穩睡,遂手提鋼斧,遶寨私行。只見夏候惇寨內軍士,各準備行裝。操大驚,急回帳召惇問其故。惇曰:「主簿楊德祖,先知大王欲歸之意。」操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將首級號令於轅門外。

原來楊修之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操嘗造花園一所,造成,操往觀之,不置褒貶,只取筆於門上書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曉其意。修曰:「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於是再築牆圍,改造停當,又請操觀之。操大喜,問曰:「誰知吾意?」左右曰:「楊修也。」操雖稱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寫「一合酥」二字於盒上,置之案頭。修入見之,竟取匙與眾分食訖。操問其故,修答曰:「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操雖喜而笑,心惡之。

操恐人暗中謀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夢中好殺人,凡吾睡著,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晝寢帳中,落被於地,一近侍慌取覆蓋,操躍起拔劍斬之,復上床睡,半晌而起,佯驚問:「何人殺吾近侍?」眾以實對。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為操果夢中殺人,惟修知其意,臨葬時指而歎曰:「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操聞而愈惡之。

操第三子曹植,受修之才,常邀修談論,終夜不息。操與眾商議,欲立植為世子。曹丕知之,密請朝歌長吳質入內府商議。因恐有人知覺,乃用大簏藏吳質於中,只說是絹疋在內,載入府中。修知其事,逕來告操,操令人於丕府門伺察之。丕慌告吳質,質曰:「無憂也,明日用大簏裝絹,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載絹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絹也,回報曹操。操因疑修譖害曹丕,愈惡之。

操欲試曹丕、曹植之才幹,一日令各出鄴城門,卻密使人吩咐門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門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聞之,問計於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當者,竟斬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門,門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誰敢阻!」於是曹操以植為能。後有人告操曰:「此乃楊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嘗為曹植作「答教」十餘條,但操有問,植即依條答之。操每以軍國之事問植,植對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後曹丕暗買植左右,偷「答教」來告操。操見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時已有殺修之心,今乃借惑亂軍心之罪殺之。

驟眼看,楊修的死因是鋒芒過露,所謂「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因而激起曹操動殺機,借雞肋事件將他剷除。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關於「門內添『活』字」、「一盒酥」、「夢中殺人」三故事,竊以為取自劉義慶《世說新語》。

<捷悟篇>:

楊德祖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搆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

這是「門內添『活』字」故事的出處。

人餉魏武一桮酪,魏武噉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噉,曰:「公教人噉一口也,復何疑?」

此乃「一盒酥」故事的出處。

<假譎篇>:

魏武常云:「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覺,左右宜深慎此!」後陽眠,所幸一人竊以被覆之,因便斫殺。自爾每眠,左右莫敢近者。

這是「夢中殺人」事件的原型。

羅貫中的論述於正史中有根據者,僅雞肋事件、出門事件和答教事件。

《後漢書・楊修傳》:

修字德祖,好學,有俊才,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操於是出教,唯曰「雞肋」而已。外曹莫能曉,修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乃令外白稍嚴,操於此迴師。修之幾決,多有此類。

在真實的歷史裡,楊修似未有因猜中「雞肋」的含意而即時被曹操處死。

《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

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植益內不自安。

曹植出門固然令「寵日衰」,但楊修被殺,更是因為他「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

《後漢書・楊修傳》:

修又嘗出行,籌操有問外事,乃逆為荅記,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狀,於此忌修。且以袁術之甥,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

曹操想知道曹植的實力,以便安排世子人選。楊修卻恃其才學,為曹植製作模擬問題及答案,影響測試結果,有造王之嫌。

加上他是袁術外甥,袁術兄長為袁紹,為免袁氏勢力復辟,曹操遂將楊修殺害。

鋒芒太露、聰明反被聰明誤,不是歷史上楊修的真正死因,只是筆記小說的偽造、虛構。

(二) 楊修、曹操出身略考

《典略》:

楊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

楊彪是楊賜的兒子,楊賜是楊秉之子,楊秉是「關西孔子」楊震的兒子。

《後漢書・楊震傳》:

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與袁氏俱為東京名族云。

換言之,楊修出身儒家豪族大姓 (弘農楊氏),父祖輩皆是朝中要員,和袁氏家族平起平坐。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後。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曹操父親曹嵩為宦官曹騰的養子,這是一極不光彩的家世!

曹操崛起,全賴個人的機警、權謀,以及黃巾作亂帶來的機緣。故此,他重才不重德,有「魏武三詔令」:

《求賢令》(建安十五年)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敕有司取士毋廢偏短令》(建安十九年)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

《舉賢勿拘品行令》(建安二十二年)

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於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重德是儒家豪族大姓的共識,曹操無法進入儒家豪族大姓的圈子,其只好另闢蹊徑,講重才。

重才不重德的另一邊,是對敢於頂撞的儒家豪族大姓官員予以防範,甚至殺害。最著名的一個例子是孔融。

《後漢書・孔融傳》:

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世孫也。七世祖霸,為元帝師,位至侍中。父宙,太山都尉。

融幼有異才。年十歲,隨父詣京師。時河南尹李膺以簡重自居,不妄接士賓客,敕外自非當世名人及與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觀其人,故造膺門。語門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門者言之。膺請融,問曰:「高明祖父嘗與僕有恩舊乎?」融曰:「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眾坐莫不歎息。太中大夫陳煒後至,坐中以告煒。煒曰:「夫人小而聰了,大未必奇。」融應聲曰:「觀君所言,將不早惠乎?」膺大笑曰:「高明必為偉器。」

年十三,喪父,哀悴過毀,扶而後起,州里歸其孝。性好學,博涉多該覽。

......初,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婦子多見侵略,而操子丕私納袁熙妻甄氏。融乃與操書,稱「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不悟,後問出何經典。對曰:「以今度之,想當然耳。」後操討烏桓,又嘲之曰:「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并案也。」

時年飢兵興,操表制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既見操雄詐漸著,數不能堪,故發辭偏宕,多致乖忤。又嘗奏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操疑其所論建漸廣,益憚之。然以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潛忌正議,慮鯁大業。

......曹操既積嫌忌,而郗慮復搆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云『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宮掖。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於言,云『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莳中,出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贊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荅曰:『顏回復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

孔融被滿門抄斬,令不少名士不願再涉足政治,投向清談玄理。

曹操既要用儒家豪族大姓出身的官員協助管治,為其出謀獻策,又擔心他們伺機反叛,顛覆自己,此種矛盾亦見於對待楊修的態度上。

(三) 楊修的真正死因

弘農楊氏的出身令楊修被曹操 (操出身寒門) 忌諱,袁術外甥的身份則令曹操對楊修處處防範。

《三國志・魏書・袁紹傳》: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也。高祖父安,為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

袁紹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為儒家豪族大姓的總領袖。討伐董卓時,他又被各路諸侯推舉為盟主。曹操全賴「挾天子以令諸侯」,才足以與袁紹相頡抗,但整體上,官渡之戰前,袁紹在北方的勢力是遠勝曹操的。

好不容易擊敗袁紹,控制北方,曹操自然不想袁氏勢力死灰復燃,尤其是其所建立的,乃一寒門政權,先天已不為儒家豪族大姓所接受,如果對袁氏勢力的復辟不加以提防,隨時有被傾覆之嫌。

儘管袁術和袁紹不和,《後漢書・袁術傳》:

術從兄紹因堅討卓未反,遠,遣其將會稽周昕奪堅豫州。術怒,擊昕走之。紹議欲立劉虞為帝,術好放縱,憚立長君,託以公義不肯同,積此釁隙遂成。乃各外交黨援,以相圖謀,術結公孫瓚,而紹連劉表。豪桀多附於紹,術怒曰:「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又與公孫瓚書,云紹非袁氏子,紹聞大怒。初平三年,術遣孫堅擊劉表於襄陽,堅戰死。公孫瓚使劉備與術合謀共逼紹,紹與曹操會擊,皆破之。

看在曹操眼裡,二人同為袁家之後,而袁家勢力一日未除,儒家豪族大姓仍會奉其為圭臬,批判、反對曹操。此種不利處境,曹操不可能讓它出現。

楊修是袁術外甥,如果他未有獲曹操重用,或者不與曹植友善,殺身之禍未必會降臨到他身上。可惜他「雙料中毒」,曹操懷疑他有心造王,復辟袁氏勢力,勾結儒家豪族大姓顛覆其辛苦打下來的江山,楊修終不得不死。

《後漢書・楊修傳》記楊修為曹植作「答教」:

修又嘗出行,籌操有問外事,乃逆為荅記,敕守舍兒:「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狀,於此忌修。

《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引《典略》:

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

「公以修前後漏泄言教」即是「答教」,「交關諸侯」即是勾結儒家豪族大姓為曹植建立黨羽、勢力,楊修因此被「收殺」,則二者方為楊修的真正死因。

有趣的是,楊修似乎早已預料會被曹操殺害,《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引《典略》:

修臨死,謂故人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曹植失寵,楊修本來想疏遠他,礙於朋友恩義,二人繼續保持來往。性情中人,竟為楊修帶來不幸,教人惋惜。《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引《典略》:

植後以驕縱見疏,而植故連綴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絕。

楊修死後百餘日而曹操逝世,曹丕即皇帝位,篡漢自立,建國號魏。

不過,曹魏寒門政權的本質未變,曹丕身邊的謀臣如司馬懿也出身儒家豪族大姓,曹魏往後卒之被司馬氏的西晉取代,歷史發展的線索早在曹操生前已略見端倪。

(四) 結語

《三國演義》是章回小說,吸收了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故事,故事情節豐富有餘,真實性不足。

要了解歷史,必須去蕪存菁,回到堅實可信的史料上,以楊修之死為例,離開《後漢書》、《三國志》,是永不可能找出其真正死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