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是 30 歲就死了,80 歲才埋葬」是日本作家本間久雄發人深省的一句話。
「30 歲就死了」,此處的「死」不是指肉身死亡,而是指人因一些挫折,失去了熱情,遺忘了夢想,過著沒有目標的生活到老。胡適稱之為「墮落」(<關於大學畢業後的幾條路>)。30 歲至 80 歲,五十年的「墮落」,不可謂不悲涼。
胡適歸納出兩種「墮落」方式。
第一是拋棄求知識的欲望。「到了實際社會裡,往往所用非所學,往往所學全無用處,往往可以完全用不著學問,而一樣可以胡亂混飯吃,混官做。在這種環境裡,即使向來抱有求知識學問的決心的人,也不免心灰意懶,把求知的欲望漸漸冷淡下去。況且學問是要有相當的設備的;書籍,試驗室,師友的切磋指導,閒暇的工夫,都不是一個平常要糊口養家的人所能容易辦到的。」
第二是拋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少年人初次與冷酷的社會接觸,容易感覺理想與事實相去太遠,容易發生悲觀和失望。多年懷抱的人生理想,改造的熱誠,奮鬥的勇氣,到此時候,好像全不是那麼一回事,渺小的個人在那強烈的社會爐火𥚃,往往經不起長時期的烤煉就熔化了,一點高尚的理想不久就幻滅了......從此以後,你就甘心放棄理想人生的追求,甘心做現成社會的順民了。」
本間久雄「很多人都是 30 歲就死了」,應該也是這個意思。
要避免「30 歲就死了」,活出燦爛人生,胡適提出了三個「延年益壽」的方法:
第一是時常尋找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我們出學校之後,離開了做學問的環境,如果沒有一個兩個值得解答的疑難問題在腦子盤旋,就很難繼續保持追求學問的熱心。可是,如果你有了一個真有趣的問題天天逗你去想他,天天引誘你去解決他......沒有書,你自會變賣家私去買書;沒有儀器,你自會典押衣服去置辦儀器;沒有師友,你自會不遠千里去尋師訪友。你只要能時時有疑難問題來逼你用腦子,你自然會保持發展你對學問的興趣,即使在最貧乏的智識環境中,你也會慢慢的聚起一個小圖書館來,或者設置起一所小試驗室來。」
第二是多發展一點非職業的興趣。「離開學校之後,大家總得尋個吃飯的職業。可是你尋得的職業未必就是你所學的,或者未必是你所心喜的,或者是你所學而實在和你的性情不相近的。在這種狀況之下,工作就往往成了苦工,就不感覺興趣了。為糊口而作那種非『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的工作,就很難保持求知的興趣和生活的理想主義。最好的救濟方法只有多多發展職業以外的正當興趣與活動。一個人應該有他的職業,又應該有他的非職業的玩藝兒,可以叫做業餘活動......往往他的業餘活動比他的職業還更重要,因為一個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樣用他的閒暇時間。他用他的閒暇來打麻將,他就成了賭徒;你用你的閒暇來做社會服務,你也許成個社會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閒暇去研究歷史,你也許成個史學家......古來成大學問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善用他的閒暇時間的。特別在這個組織不健全的中國社會,職業不容易適合我們性情,我們要想生活不苦痛或不墮落,只有多方發展業餘的興趣,使我們的精神有所寄託,使我們的剩餘精力有所施展......你有了這種稱心如意的活動,生活就不枯寂了,精神也就不會煩悶了。」
第三是要有一點信心。「只要我們有信心,我們還有救......一粒一粒的種,必有滿倉滿屋的收,這是我們今日應該有的信心。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失敗,都由於過去的不努力。我們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將來的大收成。」
「80 歲才埋葬」,此乃人生大限,人存在之局限性,不可違逆,用儒家的話說是「命」。可是,要過一個怎樣的人生,想人生蒼白抑或多采多姿,操之在我,用儒家的話說是「義」。不甘墮落,挺立自己,是每個人義所當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