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7日 星期六

我走得很慢,但是我從來不會後退

第十六任美國總統林肯 (Abraham Lincoln) 說過:「我走得很慢,但是我從來不會後退 (I am a slow walker, 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

林肯出生於美國西部一個貧困的開墾家庭,透過自學成為律師,輾轉從政,曾表態支持加快現代化,並反對擴張蓄奴制。1860 年總統大選,林肯獲勝,激發南部七個蓄奴州宣告獨立 (美國北部經歷工業革命和工業化浪潮,工商業發展蓬勃,奴隸不顯得那麼重要,林肯的溫和廢奴主張得到支持。南部則主要依賴農業和棉花生產,不能不用奴隸,反廢奴呼聲較強,也對林肯反感),脫離美利堅合眾國,另建美利堅聯盟國。林肯派兵南下攻打,南軍不敵投降,隨著《解放奴隸宣言》發表,奴隸制被徹底廢除,他因而有「自由總統」的美譽,受到世人敬仰。

《蓋茲堡演說》(Gettysburg Address) 是林肯最著名的演說,不足三百字,兩、三分鐘的時間,就為南北戰爭定性,這是為聯邦存續而奮鬥,將真平等帶給全體公民,合乎《獨立宣言》中「人皆生而平等」之原則。「國之自由重生,天之佑哉!而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必永續於世」。孫中山先生後來為《民權初步》作序時說:「何為民國?美國總統林肯氏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謂民國也。」《三民主義》之「民生主義」第二講:「我們三民主義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這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中山思想竊以為啟發自林肯。

1865 年 4 月 14 日晚上,時值南北戰爭即將結束,林肯在華盛頓福特劇院被約翰・威爾克斯・布斯槍擊 (布斯希望藉此挽回在南北戰爭中的敗局),翌日早晨離世。他是第一個被刺殺的美國總統。

走得慢看似不利,其實這是謹慎的表現,焉知前方無阻礙物令自己仆倒?

但凡一個機構、國家、民族要改革,亦是一種「走」,走得太急、太快,冒進了,脫離現實了,難免要招致災難。法國大革命、五十年代的大躍進,就是典型例子。

針對法國大革命一蹴而就的流弊,伯克 (Edmund Burke) 提倡保守主義 (conservatism),改革要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循序漸進,「我們懷疑每個人的理性其實是相當有限的,因此個人最好是依靠於國家的既有傳統。許多哲學家們都不會試著挑戰傳統,而是會利用他們的聰敏,尋找尚未被他們發掘的智慧。如果他們真的找到了,他們也會選擇繼續保留傳統,同時將理性融入其中,而非完全拋離傳統單純依靠理性;因為傳統,夾帶著其本身的理性,也會允許理性有所活動,這種互動關係是永恆不變的。」此和林肯「走得很慢」的精神是相通的。

鄧小平講「摸著石頭過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也是「走得很慢」,是一種緩進,糾正了毛澤東「跑步進入社會主義」的問題。改革開放空前成功,證明鄧小平揀「走得很慢」是對的。

《香港城邦論》作者、本土派祖師陳雲說:「為什麼中年人的在世歲月一般不及年輕人長,但反而有耐性?......這不是耐性的問題,而是年老的政客不容許犯錯。故此步步為營,每一步都必須牢固地得到成果,然後推進,而且每一步都訓練好接班人,時刻準備自己老病而告退。年輕人的歲月悠長,可以衝鋒陷陣,可以犯錯......他們自己輸得起有餘。年老的人歲月無多,是輸不起的。」

林肯「我從來不會後退」,「後退」指因犯錯而得不到成果、折損、輸掉。正因為每步謹慎,「走得很慢」,用陳雲的話是「步步為營,每一步都必須牢固地得到成果,然後推進,而且每一步都訓練好接班人」,犯錯的機會自然降低,因而避免折損、輸掉。

林肯的政治智慧迄今仍值得從政者學習。他又說:「寧願沉默不語,被當成傻瓜看,也不想輕易的把話說盡,而喪失了質疑的可能性。」少了「不平則鳴」的激憤,卻多了沉實穩重。

共產主義創始人馬克思評價林肯:「他是一個不會被困難所嚇倒、不會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撓地邁向自己的偉大目標,而從不輕舉妄動,他穩步向前,而從不倒退……總之,他是一位達到了偉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優良品質的極其罕有的人物。」十分允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