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人類種種傷心事中,最可惡的,莫過於知道真相卻無從改變現實

希羅多德 (Herodotus) 說過:「人類種種傷心事中,最可惡的,莫過於知道真相卻無從改變現實。」

希羅多德,古希臘作家、歷史學家,人稱「歷史之父」。他生於小亞細亞西南一座城市,因一次政變失敗,被迫流放。三十歲左右,他作了一次大遊歷,向北走到黑海北岸,向南到達埃及最南端,向東至兩河流域下游一帶,向西抵達意大利半島和西西里島。每到一處,希羅多德就考察當地地理環境,了解風土人情,聆聽種種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所累積的點點滴滴,後來成為《歷史》(Histories) 的素材。

《歷史》共九卷。第一至第五卷的第二十八章敍述西亞、北非及希臘諸地區之歷史、地理及民族習俗、風土人情。由第五卷第二十九章起,主要敍述波斯人和希臘人數十年的戰爭。《歷史》最後未完稿,希羅多德就撒手人寰了。

希羅多德在書的開首說,《歷史》是他本人的「研究成果」,旨在「保存人類的功業,使之不致由於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為了使希臘人和異邦人的那些值得贊歎的豐功偉績不致失去它們的光彩,特別是為了把他們發生紛爭的原因給記載下來」。

近代史學家湯普森 (James Westfall Thompson) 讚揚《歷史》辭藻優美:「他 (希羅多德) 保持了詩歌的樸素、自然和魅力。他不但是一位歷史家而且是一位詩人。他以愛奧尼亞方言從事寫作;他的詞匯清簡潔,字裡行間富有宗教色彩和詩意。他的文筆流暢、親切而優雅。」

不過,傾向用科學態度治史、對史料搜集和因果分析採取嚴謹態度的修昔底德 (Thucydides) 認為:「(《歷史》) 所關心的不在於說出事情的真相而在於引起聽眾的興趣,他們的可靠性是經不起檢查的;他的的題材,由於時間的遙遠,迷失於不可信的神話境界中。」對希羅多德及《歷史》獲得極高評價不以為然。

人一生難免遇到不同的傷心事,得不到好成績,被師長責罵、和朋友爭吵......然而,這些傷心事都是可以彌補的。多些溫習、盡力討師長歡心、跟朋友和好如初......傷心的感覺即慢慢被快樂取代。

只有一種情況下,傷心永遠揮之不去。你知道那人是你唯一最愛而你已失去了她,你知道那次是唯一可以出人頭地的機會而你已錯過了,你知道秦始皇坑儒的實際人數而你已阻止不到他坑儒,你知道中英談判至主權移交的前因後果而你已避免不到香港遭赤共宰割......

知道真相卻無從改變現實,這是人類的局限,人類的無奈。有人覺得讀歷史無用,持的亦是此一理由。

希羅多德另有「上帝欲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擁有巨富往往是一種不幸。只擁有中庸之財者幸福無邊」、「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寶貴的了」等佳句,都是啟人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