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德國觀念論哲學家之生平 (兼論黑格爾對後世的影響)

關於德國觀念論,我們以往已經介紹過。今且就諸位德國觀念論哲學家之生平作一簡述。

康德一生恪守書齋,生活平常。相傳他生活非常有規律,每天早上 5 時正準時起床,喝一杯茶,吸一袋煙,下午 3 時半則必定會散步。他終身未婚,曾說:「當我需要女人的時候,我卻無力供養她;而當我能供養她時,我卻再不需要她了。」彷彿背後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他亦從未離開過家鄉哥尼斯堡 (Königsberg)。

康德的著作生涯分前後兩期,以 1770 年為分水嶺。前期集中研究自然科學,撰有《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後期主力研究哲學,完成《純粹理性批判》(1781 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 年)、《判斷力批判》(1790 年),合稱「三大批判」。

政治上,康德是自由主義者,支持法國大革命和共和政體。

康德生於普魯士,費希特卻出生在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選侯國的拉梅諾。

費希特 1790 年開始研讀康德的著作,翌年,他前往哥尼斯堡拜見康德。一篇《試評一切天啟》(Attempt at a Critique of All Revelation),令費希特聲名大噪。1794 年,他成為耶拿大學教授,主持康德哲學講座。

費希特陸續發表了《全部知識學的基礎》、《自然法權基礎》、《知識學原理下的道德學體系》等。耶拿會戰前後,他積極宣揚愛國主義,發表了著名的《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並倡議成立柏林大學。1810 年,費希特出任柏林大學第一任校長,四年後去世。

謝林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符騰堡萊翁貝格,受康德、費希特思想影響,1794 年出版《論一種絕對形式的哲學可能性》,深得費希特認可。1798 年,年僅 23 歲的謝林受聘於耶拿大學,講授自然哲學和先驗哲學,期間他寫出了《先驗唯心論體系》。

謝林思想慢慢發生轉變,從篤信費希特,到大力反對。不過,他始終未能建立起自己的系統哲學,用黑格爾的話說,謝林所出版的書籍,幾乎是反映他自己思想的發展和變換,不能稱得上是一套完整的哲學。黑格爾死後,謝林接任耶拿大學哲學教席,1854 年前往瑞士途中不幸去世。

黑格爾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符騰堡公國斯圖加特,和謝林友好。他被斯賓諾莎、康德、盧梭等人的著作吸引,且對法國大革命作出過深入觀察。1805 年任職耶拿大學教授,次年完成首部著作《精神現象學》(時值拿破崙軍隊攻佔耶拿)。

往後的日子,黑格爾寫成《大邏輯》、《哲學科學百科全書綱要》(按照精神發展順序,由概念之間的活動開出自然界,再產生自我意識,分為三個部份:《小邏輯》、《自然哲學》、《精神哲學》)、《法哲學原理》。另有講演錄四本:《美學講演錄》、《歷史哲學講演錄》、《哲學史講演錄》、《宗教哲學講演錄》。

1818 年,黑格爾接任費希特在柏林大學哲學系的教席。1831 年死於霍亂。

黑格爾認為,在精神的歷史發展中,有三個主要階段:東方人、希臘人與羅馬人、日耳曼人。他說:

「東方過去只知道,到今天也只知道唯一的自由;希臘與羅馬世界知道若干的自由;日耳曼世界知道所有的自由。」

「日耳曼精神是新世界的精神。新世界的目的是實現絕對真理,作為自由的無限自決 - 以自己的絕對形式本身作為其旨趣的那種自由。」

羅素指出,「在他 (黑格爾) 來講,『自由』所指的無非是服從法律的權利。」(此與英、美意義的「自由」迥異,以上所引見《西方哲學史》)

因看重西方,所以瞧不起中國哲學,「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辯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 - 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哲學史講演錄》)。

他推崇英雄如拿破崙,稱之為「馬背上的世界精神」。國家在他眼中,是「現實存在的實現了的道德生活」,是「理性自由的體現,這自由在客觀的形式中實現並認識自己」。而普魯士乃體現絕對精神的最好的國家制度。

希特拉在《我的奮鬥》中高呼︰「民族國家中的民族意識,必定能夠創造出一個輝煌的時代。」納粹主義的抬頭,獨裁者的崛起,黑格爾所鼓吹的民族主義及國家主義難辭其咎。

黑格爾的辯證法後來被馬克思 (Karl Marx) 改造,思維 (精神) 屬上層建築,受下層建築所支配、左右,下層建築指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對立與消解。辯證法因此變成「唯物的」,階級鬥爭推動著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