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是中國近代史一名怪傑。他是清末維新變法的主要發起者,但其思想並不成熟。
康有為,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他自幼學習儒家思想,光緒五年 (1879 年)
開始接觸西學,購入大量西方譯著。康有為深受斯賓塞「社會進化論」影響,覺得人類社會應主動適應時代環境,否則將難以存續發展。此一觀點促使他主張清廷變法維新。光緒十七年
(1891 年),康有為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聚徒講學,弟子有梁啟超等。
1895
年甲午戰爭,清朝在平壤陸戰及黃海海戰慘敗收場,被迫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康有為當時在北京參加乙未科會試,得知消息,聯同千餘名舉人上萬言書,反對清廷卑躬屈膝,史稱「公車上書」。萬言書最終未有上達。6
月,康有為和梁啟超創辦《中外紀聞》,宣揚變法。11
月,康有為在北京成立「強學會」(痛思中國失敗教訓,尋求中國轉弱為強之路徑的政治團體),翁同龢、袁世凱、張之洞、徐世昌、李提摩太 (英國傳教士)
等都有加入。
1896 年 1 月,光緒受制於朝中保守勢力,下令查封「強學會」,《中外紀聞》未幾亦停刊。然而,1897
年德國佔領膠州灣觸發列強瓜分中國,光緒有意發奮圖強,經帝師翁同龢介紹,認識到康有為。他下令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康有為呈上《應詔統籌全局折》、《日本明治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光緒決心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厲行變法。1898
年 6 月 10 日,光緒令翁同龢起草《明定國是詔》,翌日頒佈,戊戌維新展開。
光緒起用康有為做總理事務衙門章京行走,官位僅至六品。梁啟超獲派出任辦理譯書局事務,官位亦是六品。儘管康有為有志氣和激情
(直隸總督榮祿問:「以子之大才,亦將有補救時局之術否?」康有為答:「非變法不能救中國也。」榮祿問:「固知法當變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變乎?」康有為答:「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矣!」)
,現實條件並不利變法推行,甚至實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及一群滿洲親貴之手。
加上李提摩太建議康有為用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為顧問,並主張「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掌山東道監察御史宋伯魯摺>),儼如把中國軍事、財政、外交大權交予外人,觸動保守派神經。終於,歷經一百零三日,慈禧
9 月 21 日凌晨恢復臨朝聽政,幽禁光緒於瀛台,且下令搜捕維新黨人。康有為逃入英國領事館,經上海至香港。梁啟超則走入日本使館尋求庇護。六君子就義。
康有為至香港,居於富商何東家中,何東對他很友善。光緒二十五年 (1899 年),他成立「保皇會」,鼓吹君主立憲,反對革命。民國成立,他始終反對共和
(此和梁啟超參加國會選舉不同),軍閥張勳擁清廢帝溥儀復辟,康有為更參與其中,教人嘩然。1927 年 3 月 31 日,康有為在飲宴後猝死,享年六十九歲。
為何康有為的思想是不成熟?讓我們看看他的《大同書》(寫成於 1901 年)。
《大同書》以「政治民主,人人平等;經濟公有,人無私產;社會和諧,無家無國」為理想。
首先,按照西方落實民主的經驗,人不享有私有財產權,生活不達至一定程度的水準,他們是不會有意欲參與公共事務的理解和討論的,公民社會無從形成,談什麼「政治民主」?
其次,現實社會就是某些人擁有極多財富,某些人一貧如洗,要做到「人人平等」,除非採取暴力鬥爭的手段,偏偏康卻說「社會和諧」,自相矛盾
(後來毛澤東刪去「社會和諧」,只求「人人平等,經濟公有,人無私產」,釀成「鬥地主」一連串慘劇)。
在《應詔統籌全局折》中,康有為說:「全變則強,小變仍亡」。觀乎近百年中國歷史的發展,全盤拋棄舊傳統舊文化,把外來的文化和制度強行移植,效果未必理想。新文化運動的「全盤西化」,卒之迎來
1966 - 76 十年血腥的「文化大革命」,歷史已證明康氏思慮不周。
學者區仲桃認為,慈禧與光緒早在戊戌變法前已逐步推行改革,康有為的出現某程度上「破壞」了原本改革的進程,因其思想主張過於激進。這說法是有道理的。
最後,康有為是一今文經學家,他說孔子「預知三千年後,必有聖人復作,發揮大同之新教者」,遂「立三統三世之法,據亂之後,易以升平太平;小康之後,進以大同」,完全是今文經學中「春秋公羊學」「三世說」的舊調重彈,卑之無甚高論。
至於《新學偽經考》斷定古文經為西漢劉歆偽造,旨在幫助王莽篡漢,「王莽以偽行篡漢國,劉歆以偽經篡孔學,二者同偽,二者同篡」,錢穆 1929
年撰《劉向歆父子年譜》,列舉《新學偽經考》二十八項違逆史實、不能成立的理由,以證明全書見解盡是穿鑿附會,肆意扭曲。學界普遍以錢說為定論。
跟弟子梁啟超相似,康有為並非第一流學者,他的「中學」僅限於今文經學,「西學」充斥著偏見和誤解。其思慮亦欠慎密,失於激進
(康有為鼓勵異族通婚以實現人種大同,從而實現人類社會平等大同。他卻未有考慮到人種大同和人類社會平等大同兩者無必然關係。要達到後者,更多是要在文化層面上著力。此即其思慮粗疏另一例子)。
不過,康有為為人重情念舊 (常自稱持有光緒的衣帶詔),且擇善固執,不肯妥協,此令他晚年支持溥儀復辟,走上和梁啟超不一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