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亞歷山大大帝

亞歷山大雖是馬其頓腓力二世的兒子,其少年時代卻對荷馬 (Homer) 史詩《伊利亞德》(Iliad) 著迷,腓力二世又聘請亞里士多德作為亞歷山大的導師,亞歷山大可謂深受希臘文化薰陶。

亞歷山大 16 歲代父親治理馬其頓。在喀羅尼亞戰役,他擔任左翼指揮官,率軍擊敗雅典及底比斯聯軍,馬其頓從此崛起,奠定在希臘的霸權。公元前 336 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亞歷山大被推舉為新國王,年僅 20 歲。

雅典、底比斯乘機擺脫馬其頓控制,亞歷山大領兵滅亡底比斯,雅典不久放棄抵抗。

波斯帝國曾向西擴張,薛西斯一世在「第二次波希戰爭」更焚燒雅典,亞歷山大繼承父親遺志,以「解放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為號召,向波斯進攻。公元前 334 年,亞歷山大率禁衛騎兵,在小亞細亞西北方的格拉尼庫斯河,大敗波斯多個地方總督、將軍。戰場上有一支協助波斯的希臘僱傭軍,亞歷山大把他們屠殺 (其餘被押回馬其頓強迫勞動),以儆效尤。

亞歷山大攻克小亞細亞後,向敘利亞北部推進。公元前 333 年,他擊敗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大軍 (從各地招集,數量比馬其頓軍多一倍),史稱「伊蘇斯戰役」。大流士三世母親、妻子被俘,大流士三世逃亡。

亞歷山大未幾因泰爾 (Tyre) 市民不許其入城,怒火中燒,領兵圍攻泰爾。「泰爾圍城戰」歷時 7 個月,馬其頓軍承受不少損失,亞歷山大竟在城破後,大肆屠殺泰爾人,戰死及被屠殺者合計有 8,000 名。

埃及不戰而降,亞歷山大東征之聲勢一時無倆。公元前 331 年,大流士三世率領「百萬」(實際只有二十萬步兵及四萬五千騎兵) 大軍阻止亞歷山大繼續東侵,亞歷山大率步兵四萬、騎兵七千迎戰。「高加米拉戰役」以大流士三世逃跑,波斯軍全線潰敗告終。大流士三世後來被殺,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滅亡,其領土許多被併入馬其頓版圖。

至此,亞歷山大基本上已征服整個波斯帝國。長期征戰令將士精疲力竭,開始有厭戰情緒。公元前 323 年,亞歷山大死於巴比倫,死因不明。

日本史學家內藤湖南在分析中國「五胡亂華」時指出,匈奴人劉淵、劉聰等以漢家後人 (王昭君以漢室公主身份跟匈奴單于和親) 自居,透過武力將得國不正的西晉消滅,這是一種「漢文化的向外輻射與反饋」。

亞歷山大受希臘文化影響,不惜大動干戈,將波斯征服,為希臘一雪前恥,此何嘗不是「希臘文化的向外輻射與反饋」?有趣的是,馬其頓向來被希臘人視為蠻族,跟匈奴人被漢族視為蠻夷一樣。

從西方文化發展的脈絡看,米利都、伊利亞、雅典,開出理性、科學、民主。「伯羅奔尼撒戰役」欺巴達擊敗雅典,是野蠻戰勝文明的標誌。到馬其頓東征,這完全是自然氣質生命 (動物本能、獸性) 之發皇 (觀亞歷山大動輒發怒屠城可知)。自然氣質生命是有限定之強度量,它會有力竭筋疲之一日,故將士們終於厭戰思歸,東征亦卒之無以為繼。

馬其頓後,接續此自然氣質生命之發皇者,為羅馬帝國。

亞歷山大死後,他的帝國被部下們迅速瓜分。公元前 146 年,羅馬共和國征服希臘本土。

[主要參考資料]

1. 阿里安著,《亞歷山大遠征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