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0日 星期一

羅馬文化總結

關於「埃及妖后」,還有一些資料補充。

她被稱為「末代法老」,身上卻是馬其頓人的血統,深受希臘文化影響。

凱撒對她高度寵愛,安排她和兒子到羅馬定居,為她立像,竊以為是元老院眾人行刺他的原因 (擔心他為美人犧牲羅馬利益)。

安東尼一度拋棄她另娶,之所以重返她身邊,可能涉及政治考慮 (安東尼控制舊日馬其頓帝國之領土,此處之文化跟她一直接受的一致,和她交好可保障地區穩定)。

她選擇重新接納他,除了斬不斷的感情因素,主要是為兒子打算 (借助安東尼在羅馬帝國的地位和影響力,協助凱撒里昂復興馬其頓已逝的帝國)。

從文化角度看,凱撒、安東尼與克麗奧佩脫拉七世的一段情,可謂開「浪漫愛」(romantic love) 的先河。

希臘柏拉圖講愛,是愛理型,是知性愛,純粹精神性的。亞里士多德講愛,是連著道德說,是德愛、友愛,涉及行為規範。

凱撒對克麗奧佩脫拉七世的愛,既愛其靈魂之美 (有智慧),也受其美麗外貌及胴體所迷。他把她移至羅馬,正反映其欲與之朝夕相對之強烈願望。

至於安東尼為克麗奧佩脫拉七世迷人的風采和談吐所俘虜,終致誤會她已死而持劍自殺,克麗奧佩脫拉七世不久也選擇了結餘生,這未嘗不帶有殉情的意味。

浪漫愛往往追求靈魂和肉體的合一,它因此不是知性的,也不是規行矩步,而纏夾著性欲。摟抱、接吻乃至性交,是浪漫愛所必有。

而浪漫愛所愛之對象,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具體的獨一無二的個人。這個人不可被其他人取代,世上只有這麼一個人。為了與此人結合,不惜愛上其缺點,欣賞其缺點,改變自己的價值標準和習慣。假如某種原因使彼此永遠失去對方,殉情是成就整段浪漫愛的最後手段。羅密歐與茱麗葉、少年維特的自殺,都是以殉情成就對所愛對象永遠的愛。

以往我們講過,羅馬人是感性的、獸性的,其實馬其頓人亦然。所以,當凱撒、安東尼遇上克麗奧佩脫拉七世,發展出浪漫愛絕對不出奇。

羅馬文化一支開出權力的爭持追逐 (如安東尼跟屋大維的爭持),一支開出征服與擴張 (同於馬其頓帝國),一支開出好勇鬥狠在殘酷中求生存 (如鬥獸場之角鬥士),一支開出靈肉合一的浪漫愛。簡而言之,俱是一自然的、原始的氣質生命之發皇。

安東尼死後,屋大維再無勁敵。公元前 30 年,屋大維當選終身執政官。公元前 23 年,屋大維稱帝,是為奧古斯都大帝,羅馬帝國建立。

羅馬帝國後來一分為二:西羅馬帝國保存著固有羅馬文化,東羅馬帝國則較崇尚希臘文化。

東羅馬帝國又名拜占庭帝國,因其以拜占庭 (公元 330 年,君士坦丁一世在拜占庭建立新都,命名為新羅馬,該城普遍被稱為君士坦丁堡) 為中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