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旅」由米杜息士營、溫尼柏榴彈兵營、加拿大皇家來福槍營、香港防衛軍組成,司令為羅遜准將 (Brigadier J. K.
Lawson),旅部設於黃泥涌峽。
i. 米杜息士營
駐守港島沿岸機槍堡。A 連駐守沙灣至雞籠灣,C 連駐守大樹灣至南灣,B 連駐守舂坎角至赤柱正灘,D 連駐守大潭灣至柴灣。
該營又從各連抽調兵員,聯同營部組成 Z 連,負責港島西北岸硫磺海峽至海軍船塢 (即金鐘) 的海岸防衛。
ii. 溫尼柏榴彈兵營
駐守港島西南。A 連守壽臣山,B 連守薄扶林至雞籠灣,C 連守黃竹坑及小香港 (於壽臣山附近),D 連為預備隊,留守黃泥涌峽「港島旅」指揮部對面。
iii. 加拿大皇家來福槍營
負責港島東南。A 連守鶴咀半島及大風坳,B 連守赤柱崗、瑪利諾修院道及赤柱,C 連守柏架山、西灣山、鯉魚門,D 連守石碑山 (1938
年英軍駐守大潭灣時,為了讓水底潛艇正確辨別大潭灣的中央位置,使潛艇安全潛入大潭港,遂豎立石碑) 及大潭篤。
iv. 香港防衛軍
最熟悉地形,主要負責第二線防衛,並於必要時投入反擊。
除了以上部隊,「曉士兵團」負責駐守北角發電廠 (抗擊登陸日軍的前線)。
為保密計,莫德庇決定重守醉酒灣防線前,只與各營營長到過當地視察,防線仍處於三年前停工後的狀態,需要相當的整備工作才可使用。莫德庇隨後與各營營長共同制訂新計劃。
1941 年 10 月 29 日,蘇格蘭營移駐新圍 (指黃竹坑新圍),其港島駐地交予溫尼柏榴彈兵營。
11 月 11 日,蘇格蘭營率先進駐醉酒灣防線左翼
(因醉酒灣防線左翼扼守由新界進入九龍的青山道及大埔道,較防線其他部份重要。該處地勢亦較平緩而難於防守,部隊需要較多時間熟習地形)。根據營長懷特中校
(Lieutenant Colonel S. E. H. E. White) 回憶,他在 10 月中首度被知會所部將負責防線左翼時,各連均未曾踏足新防區 (12
月初,保衛戰即爆發,蘇格蘭營能否用不夠兩個月的時間適應新防區,是一個問題)。
11 月中開始,拉吉普營進入防線右翼 (與蘇格蘭營一樣,乃首次進入防線)。
20 日,第1 香港皇家炮兵團進入陣地。27 日,旁遮普營進駐防線中央 (旁遮普營一直被安排在大陸進行遲滯防禦,故比較清楚防線設計)。
為使守軍熟習防線,莫德庇在 11 月 24 日至 28 日舉行了「部署演習」(Manning Exercise)。
莫德庇原本計劃在 12 月 8 日至 13 日舉行「旅級訓練」(Brigade
Training),協調「大陸旅」各部,再安排全港所有部隊於聖誕節後進行聯合演習 (Collective Training)。
可惜日軍選擇於此刻入侵,駐港英軍未有機會在大型訓練中試驗、檢討、改善重新制訂的防衛計劃,即要面對實戰。
補充一點。「部署演習」屬各營營部的演習,旨在訓練各部指揮機構的合作和靈活性,以及旅部與各部的協同。「旅級訓練」則以各營為中心,在各自的防區,根據該地地形特點,進行戰術操練,務求使各部可於防區內面對不同狀況並協調各連。兩類訓練對守軍戰力俱至關重要,缺一不可。
懷特中校指出,蘇格蘭營在 12
月初仍忙於準備防區及青山道的遲滯行動,未及進行預備隊反擊、撤退至後續防線的訓練,軍官們打算於「旅級訓練」時一併實行。
軍官們的如意算盤最終無法打響,對守軍異常不利。
[主要參考資料]
1. 鄺智文、蔡耀倫,《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