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李繼遷反叛

西夏由党項族建立,党項族是羌族的一支,帶有鮮卑血統,其語言屬藏緬語族。党項族最早聚居於四川松潘高原一帶,以畜牧為生。魏晉南北朝開始,党項族內部逐漸形成多個部落,部落與部落之間互相聯盟,其首領以拓跋氏為姓。唐朝初年,党項首領為拓跋赤辭。

党項族和吐谷渾 (屬鮮卑族群) 有姻親關係,唐初李靖攻打吐谷渾,拓跋赤辭曾協助吐谷渾抵抗,可惜吐谷渾最後戰敗。拓跋赤辭改為效忠唐朝,被封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爵封平西公。

受吐蕃壓迫,党項族向北遷徙,分為八部 (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離氏、房當氏、米擒氏、拓跋氏),其中拓跋氏最為強盛。

代宗時,党項族遷移到銀州 (今陝西米脂縣) 以北,夏州 (今陝西橫山縣) 以東地區。綏州 (今陝西綏德縣)、延州 (今陝西延安) 也有大批党項族遷入。「黃巢之亂」爆發,党項首領拓跋思恭據宥州 (今陝西靖邊縣東) 助唐平叛,獲僖宗封為夏州節度使 (又名定難軍節度使),賜姓李,爵封夏國公,領有銀、夏、綏、宥、靜等五州之地。

夏州政權的性質,跟「五代十國」中的「十國」相似,乃唐末藩鎮之延續。由於遠離中原,夏州政權避免捲入紛爭,積極發展勢力。傳至李彝殷,後周太祖郭威封他為西平王。宋太祖建隆元年 (公元 960 年),李彝殷入貢,因避太祖父親趙弘殷諱,改名李彝興。乾德五年 (公元 967 年),彝興卒,子李克睿嗣位。

歷李繼筠 (李克睿之子) 至李繼捧,繼捧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 (公元 982 年)「入朝,獻銀、夏、綏、宥四州地」,並「自陳願居京師」,放棄世襲割據 (一說受宋朝壓力,不得不如此)。有關做法令其堂弟李繼遷不滿,夥同親信張浦等人,率領党項各部逃往地斤澤 (今陝西橫山縣東北) 反宋。太宗派尹憲、曹光實擊繼遷,「斬首五百級,焚四百餘帳,獲其母與妻。繼遷遁去」。

李繼遷不久和地方豪族大姓聯姻,且對他們說:「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日絕之,爾等不忘李氏 (恩德),能從我興復乎?」豪強仗義相助,使繼遷得以東山再起 (新朝末年,劉秀娶河北大族郭氏之女郭勝通為妻,終能拓展勢力於河北,以河北為根據地,奪取天下。繼遷藉聯姻結交地方豪強,借豪強充實自己力量,非常有智慧)。

他與弟弟李繼沖赴夏州詐降,乘機誘殺曹光實,據銀州,破會州,焚城郭而去。

太宗雍熙三年 (遼統和四年,公元 986 年),李繼遷請降於契丹 (此為唐李淵臣服於突厥以滅隋、後晉石敬瑭向契丹借兵以滅後唐之延續),遼聖宗把義成公主許配給繼遷,且冊封他為夏國王。四年 (公元 987 年),繼遷與三萬宋軍於王亭鎮交戰,這次他終於一雪前恥,取得勝利。

「繼遷侵擾日甚,諸將用兵無功」,令太宗採用趙普計,實行以夷制夷。李繼捧受命「鎮夏州,賜姓名趙保忠,厚賜而遣之,以招繼遷」,奈何繼遷始終未有悔過歸降。

淳化五年 (公元 994 年),太宗以李繼隆為河西都部署,率軍征討李繼遷。軍抵夏州,李繼遷望風而遁,李繼捧被擒,押送汴京。繼捧涉嫌與繼遷私自勾結,被封為宥罪侯。

太宗死,真宗繼位,對李繼遷採姑息忍讓政策,「授繼遷充定難節度使,且割夏、綏、銀、宥、靜五州與之」。李繼遷勢力日益雄厚,終在咸平五年 (公元 1002 年) 再度寇邊,靈州 (今寧夏靈武西南) 失陷,知州裴濟被殺。

李繼遷改靈州為西平府,再而奪取西涼府 (治所為今甘肅武威)。西涼府六谷部 (由吐蕃人組成的部落群,又稱「六谷蕃眾」或「六谷蕃部」) 首領潘羅支假裝投降,暗地裡聯合六谷蕃眾向李繼遷展開反擊,繼遷大敗,中流矢死。其子李德明繼立,獲契丹封西平王。

李德明是李繼遷長子,為人深沉有器度,多權謀。真宗天禧四年 (公元 1020 年),他把政治中心由西平府遷至懷遠鎮 (原屬靈州),改名興州,此即日後西夏國都興慶府 (今寧夏銀川)。他又立長子李元昊為太子,李元昊乃西夏之開國君主。

李繼遷、李德明在西夏立國後被追尊為夏太祖、夏太宗。

[主要參考資料]

1.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