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宋太宗的政績及其為人

宋太宗剛即位,求治心切,曾讓群臣當面上奏,即時予以回答,確保言路暢通。

太宗又重視人才選拔,包括:

(1) 親自考核禮部舉人。張齊賢便是在太平興國二年 (公元 977 年) 高中,獲賜進士及第;

(2) 詔禮部閱貢籍,得十五舉以上進士及諸科二百八十四人,並賜出身;

(3) 欣賞儒者邢昺學識淵博,破格批准他升殿講《師》、《比》二卦,且許其闡發諸經題意,「擢《九經》及第」;

(4)《九經》七人不中格,憐其老邁,特賜同《三傳》出身。

他對侍臣說:「朕欲博求俊彥於科場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爲致治之具矣。」竟沒有想到滋生冗官的問題 (田錫:「宰相若賢,當信而用之,非賢,當擇而任之。奈何置之爲具臣而疑之若眾人也」冗官問題於此已可約略被窺見)。

太宗其他政績還有:

(i) 減免下戶差役 (宋太祖因應前朝制度,「以衙前主官物,以里正、戶長、鄉書手課督賦稅,以耆長、弓手、壯丁逐捕盜賊,以承符、人力、手力、散從官給使令,後有貧富,隨時升降」。經宋太宗修改,「定諸州戶爲九等,上四等充役,下五等免之」);

(ii) 給「京朝官釐務於外者」御前印紙,勒令他們書寫施政事跡。官員不准用「細碎之事混淆其間」;

(iii) 安排諸道轉運使及長吏,趁豐年儲存充足糧食,以防水災和旱災;

(iv) 獎勵農桑,親耕籍田;

(v) 善納諫言 (採納趙普「不能亂天下法」的意見,不再偏幫驕恣不法的內侍侯莫陳利用,將之誅殺)。

(vi) 置審刑院 (有見於「大理、刑部吏舞文深刻」,乃「置詳議官六員」,專門負責覆核大理寺及刑部的案件,對刑事審判作出監督制約)、審官院 (負責京朝官的考課詮選事務)。

(vii) 立崇文院 (昭文館、史館、集賢院),專門貯存古今書籍。崇文院中堂別建祕閣,收藏珍貴善本書,以吏部侍郎李至兼祕書監。

跟後周世宗一樣,太宗以李世民為效法對象,嘗語侍臣曰:「朕何如唐太宗。」

參知政事李昉微誦白居易《七德舞》詞:「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內容皆唐太宗德政,使人心悅誠服。太宗聞之,倉促站起,反躬自省:「朕不及,朕不及,卿言警朕矣。」

不過,太宗為人頗受道、法兩家陰謀詭詐思想影響,見「人君當淡然無慾,勿使嗜好形見於外,則奸邪無自入。」

田錫上疏:「時久昇平,天下混一,故左取右奉,致陛下以功業自多。然臨御九年,四方雖寧,而刑罰未甚措,水旱未甚調,陛下謂之太平,誰敢不謂之太平。陛下謂之至理,誰敢不謂之至理。」此見太宗自以為是,喜歡聽人逢迎。

「三分鐘熱度」,無法堅持到底,更是其一大致命傷 (富弼曰:「太宗求治之切,故詔群臣論事,欲面奏者,即時引對,此言路所以無壅也。自後臣僚非差遣合上殿者不得對,亦有朝臣乞上殿敷奏邊事,逾月不得報。邊事尚拘常例,況他事乎」)。

幸好太宗喜歡讀書 (他對李至說:「朕無他好,但喜讀書」),「多見古今成敗,善者從之,不善者改之」。

他又「不欲塞人言路」,身邊李昉、田錫、寇準等俱為難得之良臣。

太宗雖為「中人之資」,管治尚算穩定。

《宋史》對太宗的評價非常正面:「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陳洪進、錢俶相繼納土。未幾,取太原,伐契丹,繼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災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亂。其故何也?帝以慈儉為寶,服浣濯之衣,毀奇巧之器,卻女樂之獻,悟畋遊之非。絕遠物,抑符瑞,閔農事,考治功。講學以求多聞,不罪狂悖以勸諫士,哀矜惻怛,勤以自勵,日晏忘食。」

中共祖師爺毛澤東下的批語卻截然不同:「但無能」、「此人不知兵,非契丹對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宋軍採用類似現代化集團軍的編制,跡近國軍。而契丹「誘敵深入、聚而殲之」,正是共軍所擅長。毛根據自身經歷,遂得出這一看法)、「趙匡義小人之言」,比較傾向負面。

至道三年 (公元 997 年),太宗因箭瘡駕崩。

[主要參考資料]

1.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2.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3. 脫脫等,《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