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0日 星期六

遼主聖宗

契丹國君每給人好戰、勇武之感。其實,此乃是一種偏見。觀乎遼聖宗耶律隆緒的言行,其與中原聖主並無不同 (他也是遼國在位最長的皇帝,凡四十九年)。

聖宗乃遼景宗與燕燕皇后 (即蕭太后) 所生。其剛即位,年僅 12 歲,軍國大事皆由蕭太后、大臣韓德讓決定。著名的「澶淵之盟」的簽署,嚴格上也與聖宗無關。

聖宗諱隆緒,景宗之長子。年十二即位,改元統和。尊母蕭氏為承天太后,臨朝稱制凡二十七年,乃歸政於帝。(卷七,聖宗天輔皇帝)

不過,聖宗天生有成為一代明君的資質。其既能承受蕭太后之辱罵,不胡亂發作,又好讀唐太宗《貞觀政要》,以唐太宗李世民、後唐明宗李嗣源、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為「五百年來中國之英主」,加以仰慕仿傚。

帝既不預朝政,縱心弋獵,左右狎邪與帝為笑謔者,太后知之,重行杖責,帝亦不免詬問。御服、御馬皆太后檢校焉。或宮嬪讒帝,太后信之,必庭辱帝。每承順,略無怨辭。好讀唐貞觀事要,至太宗、明皇實錄則欽伏,故御名連明皇諱上一字;又親以契丹字譯白居易諷諫集,召番臣等讀之。嘗云:「五百年來中國之英主,遠則唐太宗,次則後唐明宗,近則今宋太祖、太宗也。」(卷七,聖宗天輔皇帝)

孝悌之道,聖宗頗能恪守。

或諸道貢進珍奇,一無所取,皆讓其弟。親政後方一月,太后暴崩,帝哀毀骨立,哭必嘔血。番漢群臣上言山陵已畢,宜改元。帝曰:「改元吉禮也。居喪行吉禮,乃不孝子也。」群臣曰:「古之帝王,以日易月,宜法古制。」帝曰:「吾契丹主也,寧違古制,不為不孝之人。」終制三年。(卷七,聖宗天輔皇帝)

韓德讓擁立自己為帝有功,聖宗於是把他當作父親看待,始終如一。

丞相耶律隆運,本漢人,姓韓,名德讓,太后有辟陽侯之幸,賜姓耶律,改名隆運。尋拜大丞相,封晉王。景宗崩,太后臨朝,隆運私事之。是時,太后年方三十,諸子尚幼,外無親援,雄傑角立,帝登大寶,皆隆運力也。帝念其功,父事之。隆運薨,帝為制,服其終始,眷遇如此。(卷七,聖宗天輔皇帝)

聖宗又深受中原文化薰陶。佛道二教的宗旨、詩、樂,聖宗無不涉獵。

至於道釋二教,皆洞其旨。律呂音聲,特所精徹。承平日久,群方無事,縱酒作樂,無有虛日。與番漢臣下飲會,皆連晝夕,復盡去巾幘,促席造膝而坐。或自歌舞,或命后妃以下彈琵琶送酒。又喜吟詩,出題詔宰相以下賦詩,詩成進御,一一讀之,優者賜金帶。又御製曲百餘首。幸諸臣私第為會,時謂之「迎駕」,盡懽而罷。(卷七,聖宗天輔皇帝)

尤為重要者,自聖宗親政後,遼國始有真正的文治。

刑賞信必,無有僭差。撫柔諸番,咸有恩信。修睦宋朝,人使饋送,躬親檢校。時黃河暴漲,溺會同驛。帝親擇夷坦地,復創一驛。每年信使入境,先取宋朝登科記,驗其等甲高低、及第年月。其賜賚物,則密令人體探。(卷七,聖宗天輔皇帝)

聖宗信守「澶淵之盟」,待宋真宗如「兄皇」,為之置御靈,建資福道場,更要求臣民避真宗諱。

宋真宗上仙,薛貽廓報哀入境,幽州急遞先聞。帝不俟貽廓至闕,集番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因謂宰臣呂德懋曰:「吾與兄皇未結好前,征伐各有勝負,洎約兄弟二十餘年,兄皇昇遐,況與吾同月生,年大兩歲,吾又得幾多時也?」因又泣。復曰:「吾聞姪帝 (即仁宗皇帝) 聖年尚幼,必不知兄皇分義,恐為臣下所間,與吾違約矣。」後貽廓至闕,達宋帝聖意,喜謂后曰:「吾觀姪帝來意,必不失兄皇之誓。」復謂呂德懋曰:「晉高祖承嗣聖爺爺 (即遼太宗) 之力深矣!少主登位,便背盟約,皆臣下所惑。今姪帝必敦篤悠久矣。」又謂后曰:「汝可先貽書與南朝太后,備述妯娌之媛,人使往來,名傳南朝。」(卷七,聖宗天輔皇帝)

又詔燕京憫忠寺特置真宗御靈,建資福道場,百日而罷。復詔沿邊州軍不得作樂。後因御宴,有教坊都知格守樂名格子眼,轉充色長,因取新譜宣讀,帝欲更遷一官,見本名正犯真宗諱,因怒曰:「汝充教坊首領,豈不知我兄皇諱字?」遂以筆抹其宣而止。燕京僧錄亦犯真宗諱,勅更名圓融。尋下令國中應內外文武百僚、僧道、軍人、百姓等犯真宗諱者,悉令改之。(卷七,聖宗天輔皇帝)

聖宗汲汲於以北宋作為尊敬、學習的典範,可謂一掃契丹之頹風,而令遼國得以中興。

詔漢兒公事皆須體問南朝法度行事,不得造次舉止,其欽重宋朝百餘事,皆此類也。(卷七,聖宗天輔皇帝)

後世每以為遼國只是蠻夷外族,缺乏文治基礎、典章制度,近似於秦漢時之匈奴。這些盡是誤解!就本質而論,它更近於南北朝的北魏。後來的金國亦濫觴於此。

葉隆禮對聖宗有以下的評價:

聖宗挺寬仁之姿,表夙成之質。年方幼沖,母后侵政。事歸當璧,元輔專功。澶淵之深入,蓋其母后與權臣之謀,非聖宗本意也。眷遇功臣,終始如一;慈孝之性,本自天然,亦守成之令主云。(卷七,聖宗天輔皇帝)

誠哉斯言。

[主要參考資料]

1. 葉隆禮,《契丹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