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4日 星期六

王小波、李順起義 (下)

李順被殺,張餘成為起義軍首領,接連攻陷嘉、戎、瀘、渝、涪、忠、萬、開八州,開州監軍秦傳序在城破之後自焚而死。

起義軍乘勢進攻夔州,於西津口列陣,箭矢和飛石如雨點般擊打城牆。白繼贇奉太宗之命為峽路都大巡檢,率領精銳數千人,日夜兼程至夔州協助解圍。他與巡檢使解守容約好,對起義軍前後夾擊。果然,起義軍大敗,斬首二萬餘級,屍骨塞滿江水,把江水染得血紅。

宋軍再於廣安、嘉陵、合州取得捷報。起義軍攻陵州,為知州張旦所敗。上官正等大敗張餘,起義軍聲勢一落千丈。

至道元年 (公元 995 年) 二月,宋軍光復蜀、邛等州。張餘攻眉州,為宿翰所擊潰,敗走嘉州,途中被宋軍俘獲、斬首。起義到這裡告一段落。

起義雖不成功,但太宗已懂得自我反省,下詔罪己,曰:「朕委任非當,燭理不明,致彼親民之官,不以惠和爲政,管榷之吏,惟用刻削爲功,撓我烝民,起爲狂寇。念茲失德,是務責躬,永鑑前非,庶無貳過。」

起義失敗原因有三:

(1) 起義軍戰略失當

起義軍集中兵力攻梓州、眉州,跟宋軍進行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卻沒有攻取戰略要地如劍門關 (中原入蜀必經關隘)。當李順「遣數千眾北攻劍門」,為宿翰、上官正所敗後,起義軍便再無繼續攻打劍門關。

(2) 起義軍性質轉變

王小波高呼「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這時起義軍是懷有理想,希望逆轉殘酷現實,替貧苦大眾謀福祉,用近人的講法,就是「抱持社會主義革命理想和熱情」。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起義軍慢慢淪為一群土匪,李順「遣兵四出侵掠,北抵劍關,南距巫峽,郡邑皆被其害」,已和小波起事初衷相違背。民心盡失,自然敗亡。

(3) 宋軍戰略得宜

宋軍善用分兵包圍、逐個擊破的辦法,消滅各地義軍,最後包圍成都,使成都陷入孤立無援之境地,導致起義軍失敗。

王小波、李順起義是中國首個以「均貧富」作號召的農民起義,乃地道的共產主義。剖彭山縣令齊元振之腹,實之以錢,更充滿鬥倒土豪劣紳的階級鬥爭氣味,竊以為此影響後來的毛澤東,為蘇俄共產主義之移植提供土壤。

治中國史者常有兩種錯覺:(a) 統一較分裂為佳;(b) 宋朝是華夏文明的體現。

觀乎孟氏割據一方時蜀地人民安居樂業,趙宋一接管即生變亂,分裂明顯比統一更適切。

又地方官橫徵暴斂,苛索掠奪,齊元振靠卑鄙手段獲朝廷提拔,它們哪裡體現華夏?哪裡有文明?孔子不是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孟子不是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歐盟之父庫登霍夫說:「所有偉大的歷史事件都是作為烏托邦開始,以現實告終。」王小波、李順起義,日後的太平天國、中共建政,皆是如此。

[主要參考資料]

1. 畢沅,《續資治通鑑》。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