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8日 星期日

大興文教

宋太宗喜歡讀書,「辰巳間視事,既罷,即看書,深夜乃寢,五鼓而起,盛暑永晝未嘗臥」。他「詔史館所修《太平總類》,日進三卷」。大臣宋琪等言:「日閱三卷,恐聖躬疲倦。」太宗答:「開卷有益,不為勞也。」《太平總類》不久改名《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是李昉等在太平興國二年 (公元 977 年) 奉太宗之命 (有見於唐末五代戰亂頻繁,致使典籍散失),太平興國八年 (公元 984 年) 十二月書成。《太平御覽》以《修文殿御覽》(北齊後主高緯時代官修的一部類書,由左僕射祖珽建議編纂)、《藝文類聚》(唐高祖李淵下令編修的類書) 等書為藍本,書名「太平」取自年號「太平興國」,「御覽」指「書成之後,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故賜是名也。」(宋敏求《春明退朝錄》)

《太平御覽》凡一千卷,分五十五部,例如:天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州郡部、居處部、職官部、兵部、禮儀部、文部、釋部、道部、服章部、疾病部、工藝部、器物部、四夷部、珍寶部、飲食部、神鬼部、獸部、羽族部、鱗介部、木部、竹部、果部、香部、藥部、百卉部等。各部下再細分五千三百多類,類下復有子目,旁徵博引,是宋代最大的類書之一 (相當於西方的百科全書)。

同時編纂的類書還有《太平廣記》,凡五百卷,目錄十卷,共分九十二大類,下面再細分一百五十多個小類,專收野史及小說雜著,尤以六朝志怪、唐人傳奇為多。著名的《霍小玉傳》、《鶯鶯傳》,皆最早見於《太平廣記》。

太平興國七年 (公元 982 年),太宗下令編修《文苑英華》,上自南梁,下至五代,賦、詩、雜文、詔誥、書判、表疏、碑誌……,一律收入,卷帙浩繁。

南宋學者王明清《揮麈後錄》引朱敦儒的話:「太平興國中,諸降王死,其舊臣或宣怨言,太宗盡收用之,置之館閣,使修群書,如《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太平廣記》之類。廣其卷帙,厚其廩祿贍給,以役其心,多卒老於文字之間。」

弘揚文化背後,隱含消磨異見知識分子的政治目的。竊以為此乃清朝康熙借《古今圖書集成》、乾隆借《四庫全書》(乾隆說:「宋太宗身有慚德,因集文人為《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三大書,以弭草野之私議。」) 摧殘漢族知識分子心靈,使之不作反抗的濫觴。

《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跟真宗時編纂的《冊府元龜》合稱為「宋代四大書」。

明朝胡應麟《少室山房類稿》評曰:「宋初輯三大類書,《御覽》之龐雜,《文苑》之蕪冗,《廣記》之怪誕,皆藝林所厭薄,而不知其有助於載籍者不鮮也。非《御覽》,西京以迄六代諸史乘煨燼矣;非《英華》,典午以迄三唐諸文賦烟埃矣;非《廣記》,汲冢以迄五朝諸小說烏有矣。所錄本書,今十九不存,間存者往往賴此而完帙僅半,余恍忽睹其名耳。宋人雜說單行,本朝垂百數種,捨此遂無可別稽。故是編雖蕪冗,世莫得而廢也。」

大致中肯。

除了編纂古籍,太宗又廣招天下賢才,謂侍臣曰:「朕欲博求俊乂於科場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為致治之具矣。」

禮部試及格者,由太宗升殿考試,決定名次,所謂「御講武殿,內出詩賦題覆試進士,命翰林學士李昉、扈蒙定其優劣為三等」。日後拜相的呂蒙正,便是透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 (太平興國二年狀元)。

對不及格的年老考生,太宗特別憐惜,賜予其官職。薛居正等言取人太多,用人多驟,太宗卻意欲大興文教,未有採納 (這為宋朝冗官充斥、架構重疊、行政效率低降埋下伏筆)。

[主要參考資料]

1. 畢沅,《續資治通鑑》。

2.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