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滿城之戰

高梁河戰敗後,宋太宗命崔翰、孟元喆等屯定州,李漢瓊、劉廷翰屯鎮州,崔彥進等屯關南,囑咐他們見機行事,且預言:「契丹必來侵邊,當會兵設伏夾擊之,可大捷也。」

未幾,遼南京留守燕王韓匡嗣果然聯合耶律沙、耶律休哥南伐,以報幽州被圍之仇。

劉廷翰率領部隊抵禦,搶先在徐河灘頭列陣佈防,並佔據徐河上的橋樑。與此同時,崔彥進領兵出黑蘆堤北,沿著長城口,暗中跟在遼軍側後。李漢瓊、崔翰亦相繼領兵至徐河,遼軍似乎將被夾擊。

遼軍向宋軍發動進攻,試圖奪橋,劉廷翰等會師夾擊,取得勝利。李漢瓊、崔翰等乘機率主力部隊渡過徐河,直趨遼軍大本營 - 滿城。豈知甫抵達,右龍武將軍趙延進登高遠望,發現對方聲勢十分浩大,「東西亙野,不見其際」。

崔翰打算按照太宗頒下的陣圖佈陣,但「陣相去各百步」,令「士眾疑懼,略無鬥志」(主力軍遭分散,易被敵人逐個擊破)。

趙延進勸說:「主上委吾等邊事,蓋期於克敵耳。今敵騎若此,而我師星布,其勢懸絕,彼若乘我,將何以濟!不如合而擊之,可以決勝。違令而獲利,不猶愈於辱國乎?」崔翰有疑慮,曰:「萬一不捷,則若之何?」幸好延進敢於擔當:「倘有喪敗,延進獨當其責」,加上李繼隆表態支持:「兵貴適變,安可預定!違詔之罪,繼隆請獨當之。」崔翰卒之決定不依詔旨,將八陣改為二陣,前後相輔,集中兵力以打擊遼軍薄弱處。

宋軍遣人詐降,韓匡嗣信以為真。耶律休哥阻止:「彼眾整而銳,必不肯屈。此誘我耳,宜嚴兵以待。」(《宋史紀事本末》:「彼氣甚銳,疑誘我也,可整眾待之。」) 匡嗣不聽 (韓匡嗣是韓知古的第三子。知古是漢人,6 歲時被述律平之兄俘虜)。

結果,宋軍擂動戰鼓,奮力猛攻,塵起漲天,吶喊聲此起彼落。匡嗣驚惶失措,倉促逃走。宋軍追擊遼潰兵至遂城,「斬首萬餘級,獲馬千餘匹,生擒其將三人,俘老幼三萬戶及兵器軍帳甚眾」。匡嗣黯然棄旗鼓,率殘部遁走易州。休哥則整兵而戰,不久撤退。

宋軍總算一雪前恥。遼景宗怒斥韓匡嗣,數以五罪:「違眾深入,一也;行伍不整,二也;棄師鼠竄,三也;偵候失機,四也;捐棄旗鼓,五也。」下令將其誅殺。燕燕皇后極力解救,匡嗣才避過一劫。

曾瑞龍認為:「在滿城會戰中,宋軍展現了鮮明的野戰取向,以主力於正面接受會戰,而以一部分兵力迂迴敵後,發動夾擊,整個戰役構思表現為彈性防禦的形式。由於戰場的特殊地形影響,遼軍被擁進西山坑谷,造成較大的傷亡,而宋軍機動力不足的缺陷,則得以暫時掩蓋。此外,比較重要的一個關鍵,是為了達致彈性防禦,各支部隊的協調問題。協調得以解決,成為了勝利的前奏。」

太平興國五年 (公元 980 年,「滿城之戰」後一年),契丹捲土重來,以十萬兵寇雁門,展開「雁門之戰」。

[主要參考資料]

1. 畢沅,《續資治通鑑》。

2. 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

3. 曾瑞龍,《經略幽燕:宋遼戰爭軍事災難的戰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