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阿保機死後,契丹國出現皇位繼承之爭。
長子耶律倍本來甚得父親歡心,對漢文化 (特別是儒學)
十分推崇。「時太祖問侍臣曰:『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對。太祖曰:『佛非中國教。』倍曰:『孔子大聖,萬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悅,即建孔子廟,詔皇太子春秋釋奠。」可以為證。
阿保機征討烏古、党項,倍出任先鋒都統,帶兵開路。攻打渤海國,倍有份出謀獻策。他更在大軍攻拔扶餘城時向父親進諫:「今始得地而料民
(指清點戶籍),民必不安。若乘破竹之勢,徑造忽汗城 (指直接攻向渤海國的首都忽汗城),克之必矣。」渤海國卒之滅亡,易名為「東丹國」,倍奉命出任國王
(上諭曰:「此地瀕海,非可久居,留汝撫治,以見朕愛民之心」)。
從阿保機對倍委以重任,說:「得汝治東土,吾復何憂」,其似乎屬意長子繼承皇位。這亦是倍會被傳統史書稱為「太子倍」、「義宗」的原因。
不過,「太祖嘗謂太宗必興我家,后欲令皇太子倍避之,太祖冊倍為東丹王」,阿保機未必打算讓倍繼位,將幅員廣大的「東丹國」贈予他,某程度是補償。
阿保機逝世,由述律皇后臨朝稱制。述律皇后不喜歡倍而偏愛次子德光,德光因而得以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手握重兵。述律皇后在政治理念方面又和倍不合,反對儒學治國,堅持維護契丹固有制度
(述律皇后其實沒有錯。一味吸收漢文化,容易造成文化排斥,出現類似北魏「六鎮兵變」的局面)。倍自感繼位無望,「乃謂公卿曰:『大元帥 (指耶律德光)
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屬,宜主社稷。』乃與群臣請於太后而讓位焉。」
德光即皇帝位,大臣之間有沒有反對聲音?試觀以下一條:「先是,后任智用權,立中子德光,在其國稱太后。左右有桀黠者,后輒謂曰:『為我達語於先帝。』至墓所,即殺之。前後所殺以百數。」(《契丹國志》卷十三<后妃傳>)
利用人殉舊俗,殘酷打擊倍的支持者,被殺者逾百,可見反對德光繼位者大有人在,權力交接並不和平。
當政敵全部肅清,述律皇后還要辦個「假選舉」,「至西樓,命與突欲 (即耶律倍)
俱乘馬立帳前,謂諸將曰:『二子吾皆愛之,莫知所立,汝曹擇可立者執其轡。』諸將知其意,爭讙躍曰:『願事元帥太子。』后曰:『眾之所欲,吾安敢違?』遂立之,為天皇王,稱皇帝。」(《契丹國志》卷十四<諸王傳>),替德光爭取認受。
耶律倍不久為德光所疑,被迫徙居東平,「盡遷其民。又置衛士陰伺動靜。」(等於遭軟禁) 他命王繼遠撰《建南京 (即東平)
碑》,且親自作《樂田園詩》,以抒發悲憤。
後唐明宗李嗣源知悉耶律倍的遭遇,秘密派遣使節渡海迎接他到中原,「倍謂左右曰:『我以天下讓主上,今反見疑;不如適他國,以成吳太伯之名。』」自此成為後唐座上客,獲賜名李贊華。
[主要參考資料]
1. 脫脫等,《遼史》。
2. 葉隆禮,《契丹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