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期,馮道 (字可道,瀛州景城人) 曾留下一句名言:「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這位歷侍五朝、八姓、十三帝的「長樂老」,史家向來對他貶多於褒。北宋司馬光可算是其中表表者,《資治通鑑》:「道之為相,歷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視過客,朝為仇敵,暮為君臣,易面變辭,曾無愧怍,大節如此,雖有小善,庸足稱乎!」
不過,明代思想家李贄認為,馮道「寧受歷事五季之恥,而不忍無辜之民日遭塗炭,要皆有一定之學術,非苟苟者。」(《焚書》) 又馮在事親、濟民、提攜賢良上皆符合傳統儒家君子的標準,「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
五代是亂世,戰爭頻仍,當權軍閥此起彼落,要求一大臣為前朝守死節,未免太不近人情。亂世有亂世的應對之道,在混濁世道裡潔身自愛,不同流合污,堅守自己的赤子之心,庶可為不同主子賣命之餘,卻不失品格,能做到無往而不利。
凡事皆以天下為重,以老百姓利益為依歸,不求一己私利,方寸間不容許有惡存在,這樣處事,即使置身虎狼之地,又何患無從自立?
馮道憑藉自身領悟的處世之道,終於成為政壇上的不倒翁。
後唐明宗李嗣源稱許他「多才博學,與物無競」,與他共事多年的范質則說:「(馮道) 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
薛居正《舊五代史》對馮道有以下評價:「道之履行,鬱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體。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竊謂此較司馬溫公的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