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主席李慧琼在「反港獨、撐釋法」大聯盟舉行的集會中發言,駭人聽聞。她說:「港獨分子可能化身在社區,成為不同形態,有些搞『暗獨』、有些搞『明獨』,有些不知道在哪裡下毒,所以我們大家要警醒。」
敢問判別「暗獨」、「明獨」有否客觀標準?如果沒有,純粹出自主觀臆測,這不是容易造成陷害無辜、打擊異己麼?數月前,網民 Peter Choi
在面書引述一名主任計劃借教育局打港獨趕走一名「睇唔順眼好耐」、「成日同學生講佔中」的老師,提拔親信心腹。試想各行各業都發生類似狀況,香港還有什麼前途可言?
1949 年中共建政後,政治運動此起彼落,先有「反右」,後有「文革」。當時如何劃分一個人為「右派」呢?只要他公開或私底下批評過中共基本政策 /
無產階級專政、眷戀國民政府管治 /
嚮往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他就是「右派」,是「反動分子」。私底下言行怎樣被知悉?多得親朋戚友、鄉黨鄰里、同學同事學生告密。那是一個互相猜疑、信任破產的時代。
到了「文革」,更變本加厲。學生抽出言必稱孔孟的老師出來鬥,斥其為「封建主義殘餘分子」;子女抽出有地主富農背景的父母出來鬥,譏其為「死不悔改走資派」,高呼「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沒有真相,沒有親情,總之「我的眼睛就是證據」,懷疑必定合理。無數冤假錯案因而產生,中國傳統綱常倫理亦徹底崩塌,神州大陸淪為蠻荒之地、人間煉獄!
幸好得到英國管治,香港未曾深受太大震盪。現在前宗主國業已遠去,舐共賣港之徒汲汲於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欲重蹈歷史之覆轍,委實令人憂慮。
但願電影《十年》對白:「這十年來,我們學得最多的,是陰謀論;而我們失去最多的,是信任」不會一語成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