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諸葛亮一直隱居於南陽,潛心鑽研天下大勢,「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自劉備「三顧頻煩天下計」,他才把苦思多年的《隆中對》獻上,從此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儘管荊州不久落入東吳手中、劉備於白帝城託孤後鬱鬱而終、後主劉禪親小人遠賢臣,諸葛亮始終堅持「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尤有進者,他不畏險阻,毅然北伐,以圖復興漢室。雖「出師未捷身先死」,其卻成為後世中國知識分子之楷模!
諸葛亮一生正好示範了何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句說話來自《孟子‧盡心上》,原文如下:「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知識分子未獲人賞識、遭逢困厄時,決不見利忘義,放棄一己之人格,與世俗同流合污,謂之「窮則獨善其身」。相反,知識分子能夠有機會一展自身的才華和抱負,其亦不違逆仁義而行,只會令天下萬民蒙受得益,謂之「達則兼善天下」。
宋明諸儒,高舉理學,著重心性之教,看似偏向「窮則獨善其身」,忽略了「達則兼善天下」。不過,誠如余英時在《朱熹的歷史世界》中指出,「轉向『內聖』主要是為『外王』的實現作準備的......『外王』首先必須建立在『內聖』的基礎之上」。加上朱子主張與金人開戰、王陽明曾擒獲寧王朱宸濠,「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仍為宋明儒者所信守,此層斷無疑問。
今天陳雲在立會選舉落敗後宣告退隱,毓民則集中精力經營「普羅政治學苑」做政治啟蒙工作,這也屬於「窮則獨善其身」。
可惜港共高官、泛民建制諸君依然戀棧權位,葬送香港人利益,香港沉淪失救,豈是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