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租借新界

1898 年 6 月,中、英兩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邊界全面確立。

「租借新界」,由來已久

「租借新界」建議由立法局非官守議員遮打爵士於 1894 年提出。

早在遮打爵士之前,已有不少殖民地官員及英商提出類似看法。他們認為,新界可作為香港與中國的緩衝地帶 (此想法高明至極。中國歷史上,北宋聯金滅遼引致徽、欽二帝蒙塵,南宋聯蒙古滅金招來崖山覆滅。緩衝地帶之重要,不可忽視),同時可提供土地興建房屋、軍隊駐紮及訓練所需設施。

不過,礙於倫敦政府無意在中國進一步擴張領土,意見最後未有落實成為具體措施。

1894 年是關鍵的一年。上環太平山街爆發大規模鼠疫,港島密集的人口必須分散以阻止疫症蔓延,為「租借新界」增添了迫切性。

又日本在甲午戰爭大獲全勝,展示出強大經濟及軍事實力。歐洲列強乘中國積弱,爭相瓜分其港口及土地。倫敦政府憂慮敵對勢力一旦攻入香港,港島和九龍半島根本無險可守,於是決定重新考慮「租借新界」。

加上港島和九龍半島缺乏農業、工業用地,基於自給自足的需要,港督威廉‧羅便臣二話不說採納遮打爵士主張。

保障安全,防範中國:從威廉‧羅便臣的話看「租借新界」

透過威廉‧羅便臣發給殖民地大臣的信件,我們或者更能明白「租借新界」是什麼一回事。

威廉‧羅便臣在第一封信中說:

雖然難以置信,但我請閣下注意下列事實:加普礁和橫瀾及其上面的兩個有價值的燈塔屬於中國。港口的東、西進口鯉魚門海峽和青洲水道屬於中國。鯉魚門要塞是中國領土。海港北岸方圓二英里之外屬於中國。九龍城屬於中國。距離維多利亞港只一英里左右的鯉魚門水域屬於中國。

中國本身,或是同中國或英國開戰的另一個國家可能登陸珠江北岸或鯉魚門海峽外的大鵬灣,南下九龍半島,這不僅對我守軍不利,而且很容易從中國領土炮轟維多利亞港,截斷糧食供應。

竊以為,香港邊界應該推至大鵬灣,從那裡伸延到后海灣,至少也得像威斯特利走向那樣,以東北面鯉魚門海峽伸展到九龍背後的山頂,包括珠江口汲水門在內,以確保女皇這塊有價值的領土的安全。再者,加普礁、橫瀾、大嶼山和所有香港三英里以內的海島均應割讓給英國。否則,一旦爆發戰爭,本殖民地將難以防守。

簡單而言,「租借新界」是要改善香港防衛狀況。否則,「『東方直布羅陀』香港,並不像人們想像中那麼安全。」

威廉‧羅便臣在第二封信中說:

如果說割取對岸大陸的一角並完全控制鄰近水域,對本殖民地安全和應付歐洲敵人是非常必要的話,更不用說對付中國了。

中國的國力現正處於最低點,但考慮到日本的進步,50 年之後,也許 20 年,中國可能成為一個軍事強國,具備足夠的技術知識開發他的自然資源。到那時候,如果香港邊界仍像現在一樣,中國的艦隊停泊在九龍灣,周圍的山頂和島嶼為中國所有,我們往哪裡躲。靠人家發慈悲? 

目前的大好時機一縱即逝。不管日本的成功有多大,不管中國的屈辱有多深,中華帝國資源豐富,潛力巨大,她不會長期安於現狀。日本對華戰爭將激發起全面起義,20 年後的中國再不是吳下阿蒙。

原來「租借新界」牽涉對日後中國強大的防範。今天細味,除了不得不佩服前港督高瞻遠矚,還益覺「香港繁榮穩定以中國衰頹破敗為前提」所言非虛。

簽署《專條》,展拓界址

1897 年 11 月,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德國藉口兩名傳教士被殺,佔領山東半島南部膠州灣,翌年迫清廷租借膠州灣九十九年,揭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

俄國未幾出兵佔領大連市及旅順軍港。1898 年 3 月 27 日,與清廷簽署《旅大租地條約》,強行租借旅順、大連 25 年。

法國也有意分一杯羹,1898 年 4 月強租廣州灣,為期九十九年。

威廉‧羅便臣深恐法國染指兩廣 (廣東、廣西) 危及香港安全,要求英國政府派遣駐北京公使竇納樂 (Claude MacDonald) 與清廷談判。談判過程甚為順利,中、英雙方卒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英國正式向清廷租借九龍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一大片土地,以及附近逾 200 個離島,為期九十九年,到 1997 年 6 月 30 日屆滿。

總結

高馬可提及竇納樂談判時的心態:「租借九十九年事實上與永久割讓無異。」現在有種呼聲:「港島及九龍半島歸英國管治,新界歸中國管治」,此完全不合理。要麼港九新界全數「歸英」,要麼港九新界全數獨立,別無他選。

新界 (New Territories) 是英治時期港中區隔的產物。因為新界,香港可以發展自己的農工業;因為新界,香港國防相對安全。中共大搞「東北發展計劃」,欲拆除新界邊境而後快,這無異於吞併香港、滅亡香港!

誠然,英國接管新界鄉郊時,一度遭遇鄉民頑強抵抗。可是,「新界六日戰」後,港府並未採取嚴厲高壓手段,反而對原居民的風俗習慣予以尊重,且積極攏絡各地方勢力,確保他們享有特權。1925 年,港督司徒拔親自到錦田交還「新界六日戰」戰利品 - 吉慶圍鐵門,獲鄉民夾道歡迎。華洋合作共治,只怕才是新界百多年發展的實相。

順帶一提,《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無損九龍寨城繼續隸屬清廷管治。

[主要參考資料]

1.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2.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