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鼠疫對香港的影響

在述說鼠疫對香港的影響之前,我們宜重溫一下整場疫潮發生的經過。

鼠疫爆發概況

1894 年 2 月,鼠疫在廣州大規模爆發。因粵港兩地往來頻繁,鼠疫 5 月傳至香港。首位病者乃國家醫院一名工人。

勞森醫生 (James A Lowson,又譯盧荀) 一直關注廣州鼠疫情況。當其發現香港有華人染上鼠疫後,旋即前往東華醫院了解。原來該處已有 20 人患上鼠疫,而且主要聚居於上環太平山街,屬低下階層市民。勞森將狀況告知港府,5 月 10 日,香港被宣佈為疫埠。

港府一方面把東華病人強行移至醫療船「海之家號」隔離,一方面派軍隊 (總共 300 人,由梅含理率領) 逐家逐戶搜尋疑似病人,並拆毀上環太平山街一整列房屋 (7,000 名居民全數遷出)。前者惹起東華董事局保守派不滿,批評醫院自主受損。後者觸及華人傳統價值 (婦女不可胡亂與陌生人接觸) 及既得利益,令華人忿忿不平,竟襲擊東華主席劉渭川以宣洩怒氣。

港府未幾讓步,東華病人不須再送上檢疫船,改為送往堅尼地城臨時醫院隔離。可是,華人對西醫缺乏認知,心存誤解和偏見,這卒之令無數病人逃至廣州暫避,迫使東華需向港府請求放寬檢疫措施。

港府寸步不退,廣州傳出各式各樣抹黑香港西醫的謠言。威廉‧羅便臣促請兩廣總督李瀚章協助闢謠,李反而助紂為虐。病人終在 6 月分批送返大陸,或在荔枝角醫院隔離。

7 月以後,疫情稍為緩和 (港府向各國專家求救,葉赫森等人從屍體身上分辨出相信是鼠疫的致病細菌,製成血清,疫情自此受控。另外,港府派人「洗太平地」,即以巨型鐵缸盛滿消毒藥水,挨家逐戶,為太平山街居民洗地。完事之後,用硫磺熏屋,滅絕鼠蝨)。至 9 月底,疫潮結束。據官方統計,2,547 人於鼠疫期間死亡,其中 98 % 以上是華人。

四大影響

(1) 潔淨局存廢爭議

潔淨局無法阻止鼠疫蔓延,令威廉‧羅便臣萌生廢局念頭。礙於以西方人為主的選民、立法局中非官守議員反對,1896 年香港舉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公投,決定潔淨局的存廢。結果,331 票支持保留壓倒 31 票主張廢除。威廉‧羅便臣不得要領。

尤其甚者,公投觸動了倫敦政府神經,殖民地大臣張伯倫 (Joseph Chamberlain) 指責港督在香港發動公投的做法不恰當,建議潔淨局之存廢爭議應暫時擱置,留待下一任總督決定。潔淨局避過一劫,直至 1999 年 12 月 31 日才由董建華政府解散。

(2) 東華醫院受整頓

鼠疫之所以擴散,東華惡劣的衛生狀況和檔案管理需負上很大責任。勞森醫生因此要求,自 1895 年 8 月起,太平紳士須定期巡院。

中醫藥無法有效制止鼠疫,令殖民地官員及歐籍人士相繼質疑中醫為江湖騙術。他們在 1896 年要求關閉東華,促使港府成立調查委員會 (成員包括駱克、遮打、何啟等人) 研究。委員會最後贊成東華交醫務部監管,開始提供西醫服務。院內有曾修習西醫的華人醫生長駐 (費用由港府承擔,鍾本初醫生是東華首位華人駐院西醫),且設「掌院」一名,專門監督東華環境衛生。

又東華在鼠疫後名聲大不如前,社會影響力銳減。這從威廉‧羅便臣於 12 月 23 日當著新一屆總理面前,毫不客氣指責華商一直受惠於港府的政策,理應配合港府施政,否則請離開香港,可見一斑。

(3) 新一代華人精英冒起

鼠疫期間,新一代華人精英與東華總理意見相左,普遍支持港府做法。

這裡所謂「新一代華人精英」,主要指在香港土生土長,透過教育成為律師、西醫等專業人士的華人,非指南來華商。他們欣賞英國人所建立的優良制度,且擁抱科學、自由等現代價值。親英的取態,令他們備受港府重視,透過行政吸納制度參與政治。

何啟、謝纉泰 (輔仁文社發起人、《南華早報》創辦人) 先後不滿東華抗拒西方醫學和妨礙疫情控制,可見東華精英的意見已不能代表所有華人。

(4) 港府衛生政策改變

鼠疫爆發前,港府在醫療及公共衛生領域的角色向來消極,盡量不干預原居民生活,以免激起反對聲音。不過,鼠疫大規模爆發,令港府不得不改弦易轍,化消極為積極,強制執行衛生法令。

往後的日子,港府全面改變衛生政策,包括:主動執行衛生法例、提供衛生潔淨服務、為華人提供西醫治療、開展衛生教育等。

鼠疫流行下的華人醜態

一場鼠疫,暴露華人諸多醜態:

(a) 不求甚解,好信謠言

華人不認識西醫防疫方法,卻沒有主動嘗試去了解,只知不斷作主觀臆測,街頭巷尾,以訛傳訛,徒為自己增添憂慮。

(b) 因循閉固,自私自利

中醫成效不彰,華人仍舊依賴,全因拒變心態使然。因為拒變,西醫作為新事物,遂被激烈抗拒。

華人在黑夜中隨便拋棄病死者屍體、痛恨港府拆毀其房屋以進行消毒、寧在家裡等死也不願意接受治療......凡此種種,俱為欠缺公德心、自私閉塞的表現。

(c) 狡獪古惑,擅長欺詐

港府初時獎勵市民捕鼠以杜絕鼠疫,每隻兩至五仙。不料華人為了領取賞金,竟將外地的老鼠帶至香港,增加鼠疫傳播風險。港府發覺有關安排不可行,後來改用老鼠箱 (潔淨局在電燈柱掛上裝滿電油的老鼠箱,收集被打死的老鼠,繼而派出身穿黃色衣褲、膠鞋的工作人員清理。俗語「過街老鼠,人人喊打」、「電燈柱掛老鼠箱」肇源於此)。

結語

1894 年鼠疫是英國人協助香港擺脫華人陋習,開展現代公共衛生事業的里程碑。

潔淨局制訂《社區公共衛生管理條例》,對監測水源、動物檢疫、殯葬衛生、污水及垃圾處理等,皆有嚴格規定。同時,華人生活習慣亦逐漸改變,意識到擠迫的居住環境容易成為傳染病溫床,日益關注公共衛生。

順帶一提,上環太平山街的房屋遭夷平,該地段被改建成一個公園,即今天的卜公花園。

如欲深入了解鼠疫歷史,可前往位於中西區太平山堅巷 2 號的香港醫學博物館。

[主要參考資料]

1. 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 (修訂版)》。

2.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3. 張連興,《香港二十八總督》。

4. 佘義 (Geoffrey Robley Sayer),Hong Kong 1862 - 1919:Years of Discretion。

5.《解密百年香港 - 洗太平地》,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ARSOQddz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