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鼠疫對東華醫院與華洋關係造成傷害

1894 年 5 月,香港爆發大規模鼠疫。

這場鼠疫,令東華醫院嚴重受挫,同時也觸發了華洋之間的衝突。

東華醫院腹背受敵

首批患者中,有好幾位曾入住東華醫院,院方卻並未發現他們染病,做好檢疫隔離措施。政府醫官介入後,發現東華病人登記資料不齊全,擔心疫情會迅速擴散,遂決定將所有病人送上檢疫船「海之家號」(Hygeia,由西醫監督) 隔離。

病人對隔離安排甚為抗拒,港府作出讓步,允許東華醫師上船應診。

然而,醫師在船上診症時,往往受到西醫掣肘。東華董事局的保守派人士認為,港府做法有損醫院自主。

尤其甚者,港府派男性檢查人員逐戶搜尋病人,且拆毀上環太平山街一整列房屋,令華人覺得閨中婦女隱私被侵犯,既得利益受到傷害。適值東華要與港府合作處理鼠疫問題,華人於是將滿腔鬱結發洩在東華身上。

5 月 20 日,東華主席劉渭川在前往醫院途中,遭到暴民襲擊,由此可見當時群情之洶湧。

放寬檢疫措施爭拗

在華人不滿呼聲日益高漲下,港府同意東華病人不須再送上檢疫船,改為送往堅尼地城臨時醫院隔離。

可是,臨時醫院仍舊採取西醫方法檢疫,令華人深感厭惡。其紛紛遷到鄰近的廣州逃避,致使東華醫院需向港府要求放寬檢疫措施。

惜乎東華的訴求無法得到港督威廉‧羅便臣正面回應 (威廉‧羅便臣指香港是英國殖民地,理應用西醫方法檢疫)。未幾,廣州有人造謠,指香港的西醫殘害病人,包括:

(1) 醫生剖開孕婦肚子,剜出嬰兒的眼睛製藥;

(2) 政府計劃從本地學校挑選兒童,施手術摘取他們的肝臟以獲得膽汁,因為膽汁是唯一能治鼠疫之物;

港督呼籲市民切勿聽信這種「荒誕無稽的謠言」,促請英國駐廣州領事、兩廣總督李瀚章協助闢謠。不料李瀚章反而建議港府應該批准病者移居大陸。

港府卒之妥協。6 月 13 日,首批病人抵達中國。6 月 30 日,清廷在華界設立荔枝角醫院。因該院不設西醫,華人較為受落。港府後來將病人移送至此。

鼠疫觸發華洋衝突

詳細登記病人病歷、做好檢疫隔離措施,需要對西方健康衛生觀念有若干認知。東華醫院成立以來,一直提倡中醫中藥,創院總理又多為廣東南來華商,其不了解、不依從西式醫院做法,實屬情有可原。

奈何鼠疫擴散速度快,迫使港府不得不採取果斷、有效的防制措施。當時西方醫學界普遍相信「疫症爆發源於居住環境擠擁及衛生情況惡劣」(直至 19 世紀末細菌學革命後,醫學界才發現傳染病由帶菌者傳染,與環境、氣候無干),港府因此下令軍隊進屋搜查,移走及焚化屍體,把病者隔離在「海之家號」。

東華醫師獲邀上船,已表現出港府對華人最大的尊重。不過,從治療效果及速度上看,中醫遠不如西醫般顯著、快速。據此,西醫在船上不時提點,甚至干預東華醫師診症,未嘗不可被諒解,非故意損害東華醫院之自主也 (換句話說,東華董事局的保守派看法不準確)。

誠然,港府能事先做好知會和溝通工作,東華內部反對聲音或會減少。但縱使如此,病人長期對強調消毒和手術的西醫心存誤解,加上堅持「男女授受不親」等傳統價值觀、痛恨港府戕賊其既得利益 (拆毀其屋宇),這始終會令不滿呼聲此起彼落。除非西醫全面普及、傳統觀念遭打破、港府給予足夠補償,否則華人不合作必定出現。

港府將東華病人改送堅尼地城臨時醫院,用心良苦,卻「治標不治本」,無助舒緩華人怨憤。

東華要求放寬檢疫措施,乃站在病人立場講說話,未嘗有錯。只是,從盡快控制疫潮的角度、從減少香港整體損失的角度,威廉‧羅便臣的回應亦有其道理 (謂威廉‧羅便臣的回應是白人至上、殖民宗主心態作祟,未免失於膚淺)。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基本上已上升至政治衝突層面,猶如高馬可所言:「在華人眼中,政府的政策極具侵擾性,他們對之的反抗既理性,又與其他殖民地和非殖民地社會的反應大同小異。」

政治衝突之消解,取決於任何一方有沒有破局的條件。華洋衝突以港府進一步妥協告終,關鍵是華人得到第三勢力 - 清廷 (李瀚章) 的支持。

結語

華人雖在政治角力上稍勝一籌,徹底根治鼠疫者,仍然是港府。

鼠疫過後,中醫治療被政府醫官大肆韃伐,斥之為江湖騙術。

部份醫官要求關閉東華醫院,為殖民地部所反對。東華不久被重新整頓,開始提供西醫服務,並在 1897 年設立「掌院」(由華人擔任) 一職,專門監督院內環境衛生。

潔淨局方面,威廉‧羅便臣本來以「鼠疫期間表現欠佳,未能有效控制疫情擴散」為理由,打算廢除之。礙於選民們、立法局內非官守議員反對,未能成事。

[主要參考資料]

1. 徐承恩,《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 (修訂版)》。

2. 高馬可 (John M. Carroll),《香港簡史》(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